议文的结构技巧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603 浏览:116440

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如“引、议、联、结”式,并列、对比、递进式等,综观目前考场议论文结构的现状,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拘泥于常见的结构形式,套字当头,行文机械,正如元好问所言:“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因此,我们的议论文作文应力求不拘一格.下面,笔者列举议论文结构创新的三种途径.

一、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这种创新的方法,既便于我们行文,也能使读者较为快速地把握行文思路,同时使文章显得灵动,富有新意.运用此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整合自然,结构完整,文脉通畅.

1.“引、议、联、结”式与其他几种论证结构结合.“引、议、联、结”式的论证结构形式,最具兼容性.因为其中“议”的环节,可以采用多种论证方式,或并列式,或对比式,或递进式,或由果溯因,或由因溯果等.同样,“联”这一环节,原本仅是用来联系现实,增强内容的针对性与现实感.我们不妨再增强其功能,如将之与前文内容形成对比或递进等关系,使之与前文内容的联系更加紧密,论证更具说服力.如《我们在哪?》一文中这样写道:

当《2012》《阿凡达》等一系列饱含对未来憧憬的电影走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当一个又一个的诺贝尔奖被西方人高高兴兴捧回家的时候,我们在哪?我们是否还抱着“古人”不放?当有人看到曹操这“盗墓鼻祖”,于是在网上掀起“盗墓热潮”,这种行为算不算是鲁迅所说的“欣欣然蹩进屋,大吸剩下的”的“孱头”行径呢?

这段文字不仅联系国外的创新与进步,还与前文进行对比,并且段内也形成对比,突出时下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错误,体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由此可见,作者联系现实却不机械生硬,在灵活运用文字之中,体现自我论证的个性,同时旁征博引,内容鲜活生动,对比反讽洒脱自如,极具可读性与说服力.

2.并列式与递进式结合.以平常的眼光来看,这两种结构形式似乎不可以兼容,或者只能在论证的主体部分中先采用并列式,后深化文意.其实不然.如《我们该有怎样的盛世心态》一文开头提出:一个社会里多数人持有的健康的盛世心态至少包括以下三个要素――谦卑、警醒、感恩.接着,作者在主体部分中依次对这三个要素进行阐述,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两句话看出作者在安排结构时的良苦用心:

(1)一个谦卑的人,懂得时刻警醒,持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

(2)不谦卑无以感恩,不感恩则无法保持谦卑等感恩是人类美德之母.

由此可见,作者看似使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其实也是按照由次到主的顺序来安排的,不仅依次阐明三者的重要性,还诠释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与其他文体的行文结构相融合

文体之间是具有兼容性的,常见的一些议论文的结构,可以与跟帖体、书信体等行文结构相结合,既能避免相对单调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避免文体不明的弊端,而且行文灵活自由,便于表达.

1.以“跟帖体”的形式分析说理.跟帖体,本身就是很现代、时尚的一种文体,它着力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表达方式、现代人的思维习惯、现代人的情感及价值取向.“跟帖体”通常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兼容性极强,记叙、议论、抒情,可灵活运用,行文别具一格.因为文章总体上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所以人物只要围绕中心进行对话,即可因事明理,剖析论证,直抒胸臆.因此,我们用此格式来分析说理,会显得灵活而富有新意.如《品味时尚》一文,开头楼主贴上关于“时尚”的糗事,此为“起”,亦为“引”,接着“一楼”跟帖附和,批评现代人“爱追时尚”“盲目跟风”,其为“承”.而“二楼”的跟帖则针锋相对地指出“也有一些人不盲目跟风的”,并鲜明而深刻地阐明“有的时尚,也是创新,并成为经典”,因此不能盲目地排斥时尚,此为“转”.而“一楼”“二楼”的评说也是“议”,“议”中有“联”,两个跟帖一分为二,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照,行文由浅入深.结尾是楼主总结,明确中心,此既为“合”,也为“结”.全文环环相扣,上下一体,同时行文亦变化有致,曲折生动.

由此可见,将“引、议、联、结”的议论结构与“跟帖体”“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相融合,行文脉络分明,论证纵横有致,思路缜密清晰,而且形式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2.以“书信体”的形式分析说理.“书信体”与“跟帖体”一样具有多种表达方式的兼容性.如《成长的空间》一文中这样写道:

记得前一阵老师登记班级里获得过荣誉称号同学的名单,你说起班上有权的家长会为他们多争取一些机会时,我有些尴尬.而你仿佛像是知道些什么,喊了一句:“我虽是无产阶级,但可以白手起家.”在成长的道路上,你始终没有丢弃那份体贴.

也许我不能给你什么,但是请你记住,成长靠的永远都是自己.所以在你的成长空间中,你只有靠自己才可以任意飞翔.请你鼓起全部勇气,记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我想要告诉你的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对学校这一成长环境中的诸多感受,以书信体的形式,检测借母亲之口说出,角度新颖别致,同时又便于说理、抒情,行文自然.

三、对常见的议论结构本身进行创新

这一创新,必须保留某一常见的结构框架,在其开端、主体这两部分进行独特的行文.如《把握分寸》一文的主体部分,先赞扬“小沈阳”不仅讲求有“艺”,还注重有“德”,接着举韩寒的事例,作者写道:

今日博客红人韩寒,他的蜕变与成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他昔日年少张扬狂傲,“老舍文笔其实很差”“中国教育一无是处”等惊人之语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而如今韩寒在自己的博客里仗义执言时,言辞缓和而极有分寸.这让人看到了韩寒的成长,看到其心智的逐步成熟.因此,我们在明白内在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分寸的同时,还应该知道:一个人把握分寸很难一步到位,因为他的内在修养也有着渐进变化的过程.我们应以宽容、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很明显,作者不拘泥于通常的一正一反两例的对比,而是将韩寒的经历一例两用.即以“正例”加“含正反两面的一例”来论证,既有浓郁的对比色彩,又使文意深化,更见思维之灵活辩证.

文无定法,我们在学习基本的行文思路的前提下,尤其在作文步入窘境的时候,更应“另谋出路”.当然,我们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寸,要注意文体特征,步子过大,往往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只有在吸收与尝试中才能创新,才能“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