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本科教学评估

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52 浏览:12053

为回应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诟病,教育主管部门试图通过技术性的手段和强大的行政力量,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平息社会和家长们的不满.本科教学评估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但结果它又能评出什么呢?

评估初衷

尽管教育部认为扩招和就业难不能划等号,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从1998年到2006年,短短的8年里,全日制大学生的招生数扩张了5倍,达到540万,中国完成了向“世界上大学生最多的国家”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印度大学生的数量曾是中国的两倍,而2006年中国的大学生的数量却是印度的两倍.


增加教育投入,让更多的人能上大学,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僵化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高校扩招无疑使本来已显露的大学生就业难题雪上加霜.面对社会对教育质量的尖锐批评,2003年8月20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宣布,从2003年开始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并且专门组织实施对于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以及各项专业的评估,同时履行质量监控的行政职能,而且每年公开发布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对1998年扩招后的全国1270所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大面积推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这一举措,有媒体评论,本科教学评估表明了中国高校在经历了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后,已进入由注重“规模效应”向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型阶段.教育部希望依靠对学校的外部评估,促进学校内部建立起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起一套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体制.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评估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早在1993年就开始了.当时的评估分为三类,即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6月决定将三种评估合而为一,使用同一评估方案,在全国统一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教育部于2004年8月对原有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进行了重新修定.新的评估体系对高校教学硬件和教育水平进行了严格要求,增加了控制规模和质量的师生比、就业考查、生源情况和校园网建设等多项内容,并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

同时,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对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

2005年,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进行了“瘦身”.减少了评估专家的数量和专家进驻高校的时间,同时称对作检测者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评估的目的是,建立起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且满足公众对高校的信息需求.但是这一美好愿望看来却难以实现.2005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接受评估的54所高校的评估结论:其中30所高校“优秀”、19所高校“良好”、5所高校“合格”,“不合格”的高校根本没有.倒置的金字塔的结果让公众对评估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在评估过程中的种种怪现状,也让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老师、学生深恶痛绝.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喊打”的评估,现在却成了众多高校头等重视的事情,各个参评高校的热情有过之而无不及,追捧之势逐日升温!一位高校领导说,评估看似评价当前,实际上影响的是未来的学校前景.评估结果成为高校争取资源的标准,谁能输得起未来呢?评估结果对今后的办学规模、招生、学科申报、硕博点、政府投入、综合实力排名等关系重大.对参评高校来说,“上天入地,只此一战,只能赢,不能输”.所以,已经有的要更好,没有的要造出来,合格不行,优秀才够.中国大学的地位,说到底是政府决定的,不管好学校、差学校,不管清华北大,还是独立学院,让其“不合格”,恐怕不可能.至于名牌大学更是标杆儿,专家组必然会高看一眼,评估结果低了,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教育部也脸面无光.

轰轰烈烈的查重运动

评估对每所学校都是大的政治任务和生存压力.为在评估中拿到“优秀”,很多高校在接到评估通知的时候就开始行动;学校成立以校长或者副校长为首的迎评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从校长,到院、系、班、每个学生,个个都如临大敌、紧张万分,纷纷忙碌准备评估工作.

校长亲自挂帅,三天两头开会,在“一把手问责”制的重压之下,各学院、部系也都立即行动起来,誓师大会、动员大会一场接着一场,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备战”,迎接评估.

对于老师来说,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没有的就要查重:把子虚乌有的工作成绩造出来;把“教学改革成果”造出来;把从未搞过的学生座谈记录造出来;把没听过课的听课记录造出来;把没有过的教案、讲稿造出来等

不合乎规范要求的学生试卷、毕业论文、教学大纲统统销毁,重新制作.学生也被老师“动员”来填检测试卷、补检测实验记录、查重论文.

“今年的评估我在五一之前就准备完了,终于不用像以前那样通宵达旦地赶了.”身在南方某高校任教的赵老师对记者说――他所在的高校今年又将参加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使得这几年教六门课的他欲哭无泪,疲惫不堪,今年上半年的时间几乎都搭在了这上面:“每一门课的讲义、试卷,全都要重新补啊!”对参加评估的高校来说,作检测是基本功.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认为,“按照目前的教学规则,这些查重都属于违规甚至严重违规的行为”.他直言不讳地说,有些高校确实在胡闹,在瞎办.评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查重就根本通不过,“大学这样办怎么能行?”

除此以外,平日不见施行的各种规矩也多了起来,而且军令如山,雷厉风行.学校从以前作息时间自由化到现在规定时间回宿舍,定时关灯作息;为了迎评,学生也必须在课前10分钟到达课室,要求以最好的精神状态迎接专家的检查.学校的气氛犹如“白色恐怖”(学生语):安排学生干部到校园巡查,校园里不许有男女“交往”;某学校竟然在每棵树下派一个学生站岗守卫,其职责就是把树上掉下的每片叶子捡起来;学生被强制背诵写作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常识》等各类文件,评估专家驻校期间,任何人只能按标准回答问题等

千奇百怪,让人啼笑皆非,可是专家们的视听都是大好河山,红旗一片:专家参与听课所见到的老师是已经过淘汰的;课堂回答问题的同学,是事先指定的优秀学生;在评估期间,修自行车的师傅和小广告没了,甚至连平时爱搭不理的食堂的师傅也笑容可掬,张口就是:“欢迎光临”等

更为离奇的是,为了迎接评估,有学校大兴土木,盖教学楼,装修学校,出彩印的宣传册,购置新电脑,不一而足.专家下榻的宾馆重新装修,学生停课打扫卫生;甚至有学校把漂亮女生召集起来培训跳舞,陪专家娱乐等

对学校里的师生来说,接受评估无异于一场噩梦.本科教学评估已演变成轰轰烈烈的查重运动.

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

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诸多怪现状,教育部长周济这样认为“不是评估导致查重,而是通过评估暴露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是周济部长的这一句话,为我们点出了本科教学评估的最大尴尬:高校暴露的诸多问题,是评估标准的问题,还是学校本身的问题?

其实,两方面都有问题.

福建某高校的赵老师对记者说,不分层次的评估本来就是不科学的.评估结果将决定二、三流高校的未来命运,为了和一流的高校共同竞争,不查重能行吗?他所在的学校属于二本,但是为了在评估中取得好成绩,学校贷款建房,软件硬件都冲着一流的标准去的,积极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对本科教学评估,早已经有专家提议要实行多元化、分层次的评估.不加区分,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试卷、统一的毕业论文标准等过于整齐的标准,就是把大学教学变成应试教育之下的中小学教学.难怪有很多老师高呼,大学教育越来越向中学教育靠拢了,有的学校甚至把考研数量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此办高等教育,何来特色?

因此,不管评估方案制定者如何强调要突出办学特色,都是空喊口号.巨大含金量又如此划一的评估标准已经发挥着指挥棒的效应.

2007年4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评估纪律进一步提高评建工作实效的通知》,对高校的评估行为进一步予以规范,要求避免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通知要求:“接待工作一律从简,不搞繁文缛节.接站、送站及在校内不得举行诸如献花等形式的隆重欢迎活动.”

“教育部掌握和分配资源,自己又来操纵评估,评估成为政府控制高校的手段;查重,是高校反控制的手段,上面一套,下面一套.”江苏某高校老师这样告诉记者.如果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对高校进行控制的本意不变,即使评估体系多层次、分类别,查重事件还是会持续不断地出现.甚至,突破我们想象的事情都会在评估期间层出不穷.有媒体曾经披露过一个细节:一名评估专家将胸卡落在房间,准备回去取,陪同的联络员立即拿出一个备用胸卡,专家连连夸奖工作做得周到.如果这个经验传出去,接下来迎接评估的学校说不定会做更多的胸卡备用.

“政治控制不打破,再科学的评价也会被异化!”一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人告诉记者.据说,西安科技大学因为缺少草坪,全部种上小麦,终于绿草茵茵.

以此做举一反三的推广,评估期间各种精心设置的附属也许会淹没真正的评估.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的网站提问专栏里,记者看到了这样的问题:请问在现行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图书馆的面积及阅览室座位有何数量上的要求?另外一个问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是否要有指导教师批改痕迹?标准回答是: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认真的批改.

2003年正式开展的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到2005年年底,共评估本科高校171所.2007年,全国有209所高校要参加本科教学评估.

在控制和反控制的博弈过程中,受害最深的是学生.在高校近8年的“大跃进“过程中,学生为接受高等教育付出越来越昂贵的费用,得到的却是永远也无法保证质量的教学过程.评估和评价不能等同,但是在高度的行政化控制之下、集体查重蒙混过关的氛围之中,大学的理念已荡然无存.

抛开初衷的美好愿望,现实中的操作已经辞不达意,劳民伤财.为此,终止评估的声音不绝于耳,且有逐渐蔓延扩大之势.

但取消评估显然是因噎废食.《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的8项自主办学权,学校有权力自主开设课程,但是,开设课程的质量控制还是必须的.20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接受媒介采访时表示,评估也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外国对高校进行评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且在不断加强,欧洲的一些国家联合制定指标体系,对参加国家的高校运用同一指标进行评估.

高校评估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评估的主体、评估指标、评估的内容要明确.由谁来评估?政府还是具有公信力的相似度检测组织?评估是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绩需求,还是适应市场对教育的需求?倍受争议的本科教育评估之所以越走越偏,就是政府过度行政化的控制所致.只有解除行政管制这个羁绊,本科教学评估才能回归其本身,才能成为一个绩效考核的科学过程.

(本文编辑余琴)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