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52 浏览:80842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环境是指周围围绕事物的境况.环境可分为:以天体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和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所以人类每时每刻离不开地理环境.但是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的环境却遭到惊人的破坏,目前世界存在着两大环境问题:一类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废渣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类是由于不合理地过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这两大问题正是影响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破坏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

环境问题的造成主要来源于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而这种损坏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关连.因此,加强环境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保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并在行为上自觉地和环境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环境问题在我国已受到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关注,环境保护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使我国的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以及《中国21世纪工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都明确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尤其要加强政府对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作用,实行综合性决策、管理和监督.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是塑造高素质公民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中学生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自觉行为,不论对当前还是今后的长远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国为今天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实现21世纪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着眼于揭示人地关系,以环境教育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1这是地理学本身概念范畴所要求的.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它不但要研究地理事物的产生、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产生这些规律、特征、差异的原因;还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研究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等等.所以地理学本身就是着眼于揭示人地关系、剖析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其规律的科学,在担负环境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2现行中学教材的知识系统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尤其是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地理教材,对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渗入更加突出.课本一开始就阐明地球是“人类之家”,中国是地球的一部分.学习地理就是要认识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地理环境,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用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写作,为保护“人类之家”的地球贡献力量.全书4册,不但在各章中揭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再次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并明确提出做大自然的管理员,共同治理由于人类“无知”给自然带来的创伤,等等.既有理性知识,又有规范可依.

由上可见,现行地理教材就是以揭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为主线,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像一条红线,贯穿整个教材自始至终.我们作为承担授课任务、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地理教师,要深入领会教材实质,深挖教材内涵,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任,让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通过地理课深深渗入学生的心田.

2.3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环境污染、自毁家园的事随处可见:(1)滥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条件恶化,加快了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尤其是水土流失和水灾;(2)向环境任意排放有害物质,造成污染事件.中国现在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酸雨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众多的事实说明,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有待提高,中国的环境教育应进一步加强.我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树立发展观念和忧患意识,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长期任务,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促其实现.我们要通过地理教学帮助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形成环境意识,学会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术,深刻理解自然环境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人为的环境灾难出现在人类面前.为此,通过环境教育的实施,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对环境采取负责的行为,从而自责地关心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尽一份力量,使人类之家――地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