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台湾政治形势回顾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83 浏览:81331

2007年,是台湾“立委”和“总统”选举的“备战年”,在“政权攻防战”的催化下,岛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跌宕起伏,主要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蓝绿两营围绕两项重大选举展开殊死搏斗.权力争夺成为贯穿全年政局发展的主线

今年初,台湾陆续举行“立委”和“总统”选举,其结果攸关“”议事权与执政权归属,因而两大阵营均将选举备战作为首要任务,不择手段争夺选战制高点,导致政党恶斗愈演愈烈.

(一)“立委”选举竞争激烈,泛蓝选情相对占优.此次选举首度改采“单一选区两票制”,“立法院”席次由225席减少一半至113席,由于新的选举制度对大党较为有利,成为民进党与国民党的对决:一是全面开展辅选造势.民进党动用行政资源全力拉票,带领“守护台湾”助选团在全岛密集展开造势活动;国民党则稳扎稳打,以两岸和经济议题塑造稳健务实形象,高层人士纷纷为区域“立委”助阵辅选.二是竞相实施“公投大战”.民进党大肆炒作国民党不当党产,推动“追讨不当党产公投”,企图在此议题通过后,借助司法之力惩办泛蓝高层人士.国民党则加大抨击当局贪腐丑闻,捆绑选举推出“反贪腐公投”,力图对“第一家庭”弊案穷追猛打.三是竭力进行选务攻防.民进党操控“中选会”强行改采“一阶段领”方式,公开威胁若新选制无法落实,将撤换选务人员、宣布结果无效甚至进入“紧急状态”或“戒严”.国民党先期拒不妥协,发动执政县市全面抵制,并提起行政诉讼;后又公开宣布接受“两阶段领票、一阶段”的折衷方案.从目前情况看,泛蓝阵营凭借雄厚的基层实力,选情占据上风.

(二)“总统”选战持续升温,总体态势相互胶着.此次选举是在民进党谋求长期执政、国民党矢志东山再起的关键时期举行的关键选举,其结果将决定两党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实力走势.双方分别派出“谢苏配”和“马萧配”参选,陆续在全岛范围成立竞选机构和辅选组织,展开“强强相争”.一是设法拉抬选举气势.民进党展开历次选举规模最大的“宣传攻势和广告轰炸”,接连发起大规模群众性运动凝聚人心;国民党则安排马英九“下乡长住”,并实施了“青春铁马向前行”环岛造势活动.二是重点争取本土票源.民进党一面放手推动“入联公投”,挑动民粹意识,一面大张旗鼓地实施“去中去蒋”运动,撕裂社会族群.而国民党也一反常态,跟风提出“返联公投”.三是全力展开揭弊较量.民进党设计了系列“打马”伎俩,设下连环“绊马”绳索,暗相似度检测入马英九“特别费案”司法审理,企图一举置马于死地之后,又恶炒“国发土地销售政治献金案”、“中广空头交易案”等多起弊案,采取更加卑劣的手段打压马的选隋;国民党也不断曝料谢长廷、苏贞昌的各种丑闻,虽然两人已从“特别费案”中脱身,但所涉其它弊案仍在调查审理之中.四是相继抛出竞选诉求.谢长廷喊出“幸福台湾、和解共生”的选举口号,一面强调在“捍卫台湾主权独立地位”的同时,适度放宽大陆政策,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一面提出“台湾维新”构想,以经济、文化、环境为优先,提升台湾的整体竞争力.马英九以“民生第一、壮大台湾”为竞选主轴,主张淡化“统独”之争,积极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对外维持“中华民国”的主体性,保持一定的国际能见度,对内缓和族群矛盾,优先发展经济民生.尽管“马萧配”在历次民调中支持率均领先对手15~20个百分点,但民进党坐拥执政的有利条件,其政治活力、政治韧性和选举谋略也远强于国民党,因而两强相争、空前激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三)蓝绿内部矛盾不断,第三势力有所发展.受选举因素影响,朝野政党内部问题不断浮现,蓝绿两营内部关系更趋复杂.一是民进党内部矛盾不小,泛绿整合困难.民进党“四大天王”在党内初选中激烈内斗,选后矛盾有所平息,但就任党主席后,扁谢心结加深,两人围绕选战主导权持续展开控制与反控制,互动较为微妙.绿营两党在“立委”选举整合过程中冲突不断、最终分道扬镳,加剧了泛绿阵营的分化.二是国民党高层心结加深,但泛蓝整合相对顺利.马英九年初因“特别费案”遭起诉而辞去党主席后,国民党内围绕党主席补选、“总统”初选内斗加剧,马王之间隔阂加深.马的“本土化”路线引起深蓝势力不满,党内路线分歧进一步突显,尤其是连战多次对马在“统独”问题上变轨表达不满,并公开反对搞“返联公投”.但国亲整合较为顺畅,相继签署了“国亲联盟协议”和“立委合作协议”,并共推“立委”候选人,两党合并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三是第三势力纷纷筹组政党,总体实力有所增长.出于对蓝绿恶斗的不满,岛内浅蓝、浅绿及中间势力相继筹组“第三社会党”、“台湾农民党”、“红党”等新政党,并积极备战“立委”选举,力争在蓝绿对垒之中夹缝求存,谋得一席之地.

二、不断加快以“入联公投”为核心的“法理”进程,岛内分裂活动有愈演愈烈之势

2007年伊始,民进党即提出“冻结现有宪法、制定第二共和宪法”的“宪改”方向,并确定了直接变更、间接变更、模糊处理“主权”议题三套方案,拟定了具体的实施时间表.但由于大陆多手施压、蓝营全力抵制、美国坚决反对,“宪改”计划一再受阻,被迫搁浅.但并未善罢甘休,反而变本加厉采取新的谋独举措:

(一)执意推动“入联公投”.为突显台湾的“主权独立地位”,将“入联公投”作为谋求“法理”的新领域,操控“行政院诉愿委员会”,裁定“入联公投”提案成立,并力促其过关.一是极力冲高连署人数.兼任党主席后,滥用行政资源宣传造势,并发起“入联圣火路跑”活动,使第二阶段连署人数在短短一个半月内即由70余万拉高至272万,远远超过成案联署的门槛(82.5万).二是强势统内意见.面对党内对“入联公投”意见不一,加大内部协调和动员力度,不断拉高鼓吹“入联公投”的调门,裹胁全党上下的意志,就连起初明确反对的谢长廷也不得不公开宣称“入联公投关系台湾前途,不能失败”.三是全力扫清各种障碍.设法将“一阶段领制”延用至“公投绑大选”,推动把入联与返联“公”合二为一,并大幅放宽废票认定标准.“入联公投”实质上隐藏着将“中华民国国号”变更为“台湾”的政治意涵,是走向“法理”的重要步骤,将首开岛内就涉及台湾前途走向重大问题进行公投的恶例.

(二)大肆开展“去中正名”运动.去年,进一步扩大了“社会运动”的规模和声势.一是推动“台湾正名”.先后将“中华邮政”、“中国石油”等大企业和“驻外馆处”统一更名为“台湾”,删除“对外条约”中的“中华、中国”字眼,并责成各县市进行街道、学校和公共建筑物“正名”.二是推动“去两蒋化”.公然宣称“是‘228事件’元凶”,下令取消诞辰和逝世纪念日,拆除两蒋铜像和“大中至正”牌匾,将中正纪念堂更名为“台湾纪念馆”,并撤除了“两蒋”陵寝的卫兵.三是推动“文化”.“教育部”正式启用新版历史教科书,将“我国”、“大陆”等词统一改为“中国”,正式颁布“语言发展法”,推动“去国语化”教育,颁布“标准地名译写准则”草案,废除汉语拼音并改采“通用拼音”.

(三)全面实施“外交出击”.当局为配合岛内“”活动,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全方位开展“外交出击”,力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是竭力寻求美日等国支持.为舒缓美对“入联公投”的强大压力,、谢长廷、苏贞昌、黄志芳等人频繁赴美解释沟通,一再承诺“不会改变台海现状”.民进党高层竭力游说美国会亲台议员,通过了“支持台湾进程”的决议案,并要求美政府解除对台美交流的政策限制.二是积极谋求加入国际组织.2007年5月和9月,当局首次提出以“台湾名义、会员国身份”加入世卫组织和联合国,本人先后致函世卫组织总干事、联合国秘书长,公然叫嚣“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并纠集“急独”势力在岛内外举行大规模宣传造势,极力误导国际视听,但此举再度遭受重挫.三是不断加大拓展“邦交”的活动力度.去年先后三次出访“邦交国”,频繁邀请“邦交国”政要赴台访问,通过减免债务、加大金援等措施强化“邦交”关系.

三、美对台政策的两面性进一步突显.压台放缓“急独”步伐与发展美台实质关系的力度同步增大

去年,面对不断加快“法理”步伐,美对台海形势发展产生了强烈的“不确定感”,担心两岸爆发军事冲突并拖美下水,故明显加大了压台止“独”力度.但是,美“以台制华”的战略基点、“双向施压”的两面手法并未改变,仍在积极密切发展与台实质关系,不断向台发出错误的信号,也在一定程序上弱化了对台约束的效果.

一方面,美对“”势力施压的层级、力度前所少见.去年初,美针对抛出“四要一没有”等挑衅性言论,严辞批驳这是“对区域和平稳定的威胁”,强调陈能否信守当初的政治承诺,是对其“领导能力、可信程度和政治家风范的考验”.此后,美又对民进党当局加速“宪改”高分贝警告,指出此举与美对台政策相互抵触,将产生“难以预估的风险”,并最终迫其知难而退.尤其是,美对执意推动“入联公投”十分恼火,先后批评“入联公投”是伪,是谋求“法理”的危险举动,将影响美国的安全利益,重申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并明确指出“美不会在台湾主动挑衅时出兵协防”.这些表态层级越来越高、措词越来越硬强、立场越来越明确,意在加大对台当局的压力,不给其留有任何余地和幻想,并展现中美双方联手遏“独”、共同维护台海稳定的姿态和诚意.

另一方面,美继续在台海玩弄惯用的“两面手法”.美始终将台湾视作遏制中国大陆的“王牌”,虽然说了很多重话,但并没有出重拳,仍在玩弄“两边施压、重在压台、只说不做”的策略,并继续从多个层面发展与台实质关系.政治上,扶植民进党长期执政.美虽对极度失望,将其视作“麻烦制造者”,但并不希望民进党政权垮台.美国防部也评估,马英九倾向国共和谈,不符合美利用台湾牵制大陆扩张的战略意图,而谢当选更有利于美达成“以台制华”目标,并获得“更多的军购款项”.“外交”上,协助台在国际间与大陆对抗.美继续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游说一些穷弱小国与台保持“外交关系”.尽管美反对“入联公投”,但在联大讨论台湾“入会案”时,却出人意料地保持沉默,没有公开表达反对立场.针对联合国秘书处援引2758号决议,强调“联合国视台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美还数度提出交涉,指称2758号决议仅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未提及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并威胁“如果联合国秘书处坚持这样的用词,美将以国家立场与此划清界线”.同时,美还在军事上加紧协防台湾.

正是由于美大肆玩弄两手策略,给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使其在“”问题上一意孤行、硬撑到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阶段美对台政策的实质是“反扁不反台、弃扁不弃台”.因此,在“”道路上越走越远,是美一再纵容的结果.我们对美绝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策略上可以借美压台、促美遏“独”,战略上则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寄希望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