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36 浏览:24648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出科学的人文关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是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应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统一的维度中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

[作者简介]曹迎,玉林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219-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或者说对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怎么发表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当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障.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怎么写作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怎么写作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价值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在实践中改造社会.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0hlbe唱)和班杜拉(A.Bandum)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上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以“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致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相似度检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2.从价值内容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就有价值,无需依附于其他价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无从显示其价值,它必须借助于对其他价值的附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在价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价值时,才能得到证实.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更何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发展怎么写作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未来多样性社会必然要求个性的充分发展.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更尊重多样性的思想、多样性的价值和多样性的文化的社会,与之相适应,未来多样性社会必然要求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未来的教育追求的不应当是相似性和类同性,而应当是个性,应朝着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使每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在尊重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某种模式的统一规格的“才”,而是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责任编辑:舒 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