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分层:党校科研的内在规定性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465 浏览:155929

[摘 要]现有关于党校科研研究的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从党校全局的角度通盘考虑问题;没有对党校的科研进行分类;忽视学科学位的作用,我们从科研的分类入手,在党校分层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层次的党校对应的科研种类;科研的发展必然在学科、学位上反映出来;在科研体制的诸要素中,人是根本.

[关 键 词]党校科研;分类;分层;学科与学位;科研体制

[作者简介]徐晓波,马鞍山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讲师,硕士,安徽马鞍山243000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2-0153-05

《中国党校工作条例》规定“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这明确了党校科研工作的基础地位.各级党校的科研工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怎么写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科研工作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还有不够明确的地方.

我们搜集了1994~2008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党校科研”的文章,并分析这些文章的内容、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 键 词“党校科研”,时间跨度为1994~2008年,实行精确匹配,共得到170条记录;除去各种关于党校科研会议的报道、工作报告、年度工作总结、人物介绍以及无关信息等88条,实际有效的关于“党校科研”的理论文章共82篇.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以下方面:(1)科研与教学.这是研究者论及最多、最充分的一个话题.以王彦民的<党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为代表,文章梳理了1953年以来,党校在处理二者之间关系上的不同提法,及至形成了成熟的观点: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从而最终被写进《中国党校工作条例);教学科研一体化.研究者一般以这两点作为立论的基础.如何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可行的做法是“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研究式教学是对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发展,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论者对于研究式教学的特点、必要性、模式等作了深入的探讨.(2)科研与理论创新.散见于其他论述之中,专门论述这方面的文章不多,仅有2篇:《张弥,党校科研与理论创新》;陈一之.《推进理论创新与提高党校科研水平》.理论创新首先要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环境,因此张弥提出“教学有纪律与研究无禁区”.两篇文章都同时强调创新要与继承相结合,要以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3)科研与党校发展战略.一般都提“科研立校”,还有的称“学术立校”,“科研是党校第一教育力”、“科研是第一教学力”、“振兴党校科研先行”、“教研立校”等.虽然提法不同,但都普遍强调科研在党校发展中的作用.(4)党校科研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科研奖励、考核制度、经费投入、科研体制等;还有的讨论了党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培训开发、报酬和福利等方面问题.

上述关于党校科研研究的文章有以下特点:(1)数量少,从1994年到2008年,15年的时间内,一共才82篇文章.这说明对于党校科研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从作者来源看,党校6篇,占7.3%;省级党校22篇(包括副省级党校3篇),占26.9%;市级党校52篇,占63.4%;县级党校2篇,占2.4%.以市级党校为主,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布.这是因为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如课题来源的多少、资金支持力度的大小与党校的层次成负相关;越往基层党校存在的问题越多,因而基层党校的教研人员切身感受非常强烈,省级、党校很难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那么县级党校关于党校科研的文章少,并不是说不存在问题.事实上,县级党校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要比市级党校多得多,有的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更别说教学科研了.县级党校发表文章少,主要是对科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现有关于党校科研研究的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1)在党校的发展战略上,总体来说,有科研立校、教研立校两种提法,但没有提教学立校.基层党校普遍重教学、轻科研,而在基层党校作者占65.8%的情况下,竟然无一人提出教学立校.可能他们已经意识到重教学、轻科研的路子走不远.(2)不同层次的作者都站在自身的角度自说白话.党校、大多数省级党校科研经费充足、课题多、科研力量雄厚,它们可以从宏观、中观的角度对党校的科研作出评判;市级党校反映问题多,如“信息不灵、经费不足、重视不够”,但都没有从党校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3)没有对党校的科研进行分类.从中央到县级党校,它们科研的特点和任务是不一样的,笼统地去研究党校科研,缺少针对性.(4)忽视学科学位的作用.在已发表的文章中,还没有文章专门论述学科的发展和学位点的申报与党校科研的关系.

针对已有文献中关于“党校科研”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笔者从科研的分类人手,在党校分层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层次的党校对应的科研种类;科研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形成优势学科,学位授权点是对于优势学科的固化,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科研体制是科研中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其中特别要强调入的作用.

一是科研的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其对现实的作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离现实的距离较远,不考虑直接的运用,着眼于提出新的概念工具、分析模式和分析框架,扩展新的研究领域,是对社会现象和精神本质的、规律上的认识;应用研究一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对具体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或对社会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其目的在于深化和完善基本理论,探求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对社会现实给予宏观指导,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在科学和社会实践中的延伸,其成果一般可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开发研究或称对策研究: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按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需要,提出或制定某一新的计划、对策、体制等,目的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开发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直接结合的过程,可为实际部门提供可操作的依据.

在党校的具体科研实践中,关键是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基础研究需要人、财、物的大量投入,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可能以失败告终,因此需要以战略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它.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对失败一味指责,然而基础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就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基础研究是源、是本,唯有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才有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天光云影”;应用研究是连接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桥梁和纽带;开发研究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落脚点.三者的区分只具有相对意义,纯粹的基础研究是没有的,某项基础研究总是基于实践、现实的需要,只不过它的实用价值一时还看不出来,还有待时日;在开发研究中,基础研究的成果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人们完善基础研究的成果,因此可以说,开发研究本身就包含着基础研究.

二是党校的分层.根据科研实力,从中央党校到县级党校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是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一个过渡层次.党校和若干省级党校,屑于研究型党校;除研究型党校以外的省级党校和若干副省级党校,属于教学研究型党校;市级和县级党校,属于教学型党校.

研究型党校基础研究的任务是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加深对已有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准备、理论支持;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注重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党校要拥有若干个全国一流的学科,省级党校要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目前省级党校尚无博士点),能够带动本学科的发展;优势学科拥有全国一流的教学科研人员,取得理论界公认的研究成果.

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收益明显,立竿见影,但作为研究型党校的科研工作者,不能仅仅陷入眼前的种种“问题”之中,对于“思路”、“对策”、“政策建议”等,乐此不疲.我们以党校2005~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来看,三年间党校立项课题共计36项,而应用、对策研究达25项,占总数的69.4%,基础研究偏少”.如果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没有原创理论,科研只能做“二传手”甚至“三传手”,在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前解释乏力,只能保持沉默,集体失语,这与研究型党校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对策”、“政策建议”等等并非研究者的全部旨趣,研究者还要以其知识分子的良心、社会责任感,怀着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去探索新领域,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对策研究中,往往选题围着政策转,政策成了指挥棒.政策与存在的问题总是存在时滞的,一个问题如果需要用政策来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可能已经很久就存在了,研究型党校科研人员要以敏锐的理论眼光、战略性思维抓住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让研究走在政策的前面,发挥好智囊和智库的作用,能够提出问题,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而不仅仅是解读政策、选题围着政策转.

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翻开自然科学史,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检测说.”自然科学的猜想检测设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求证求解.无论它们被证实或被证伪,都带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社会科学史上也有检测说,如莫尔的乌托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韦伯命题、李约瑟难题、后儒家检测说、经济人检测说等,这些理论在实践中被修正、检验的过程,也是新理论的发展过程,是通向真理的桥梁.研究型党校的科研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大胆检测设,小心求证,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供新的分析模式、分析框架.当然,检测说不是胡说,科学的检测说是根据已知的客观事实和科学知识,对未知的客观对象及其规律作出的检测定性说明.它的显著特点是以事实为根据,它产生的最深厚的根源是社会实践.没有事实作根据,则是地地道道的胡说/乙道.例如,有人提出“在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化”、“在城市房子是为富人造的,穷人就不该写房”就属此类.

教学研究型党校以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主,了解、跟踪相关领域研究的国际、国内最新动态,能够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成果,对策研究立足省情、市情,能够从经验中概括、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理论,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怎么写作;有条件的可以发展有地方特色、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型党校以对策研究为主,在课题选择上,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教学型党校的处境比较尴尬,天天喊“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怎么写作”,这只能算一厢情愿.一旦地方党委政府真有项目需要论证,往往撇开他们,另选高明,而国内外、境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成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座上宾.明显的例子就是他们很难参与起草党代会主题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理论论证任务等.有为才能有位,只有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才能提高在地方党委政府心目中的地位;但也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相信党校的能力和水平,给他们一些机会.

不同层次的党校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发展战略,研究型党校以研究立校、教学研究型党校以教学研究立校、教学型党校以教学立校.但并不是说,研究型党校就忽视教学、教学型党校就不搞研究.我们对党校的分类是按照科研实力来分的,而不是研究、教学的主次地位,科研实力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党校只能在不同的科研层次上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教学是党校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是各级党委赋予党校的使命;如果纯粹为了进行科研工作,那就没有必要设立党校.因为从中央到省,有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有中国社科院,省级也有社科院.党校不同于社科院,就在于党校除了要进行科学研究外,还要担负起干部培训的重任.

三是学科与学位.学科是研究型党校的基本组织单元,也是构建学科创新平台的基础.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可能聚集高水平的人才,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形成浓厚的学术环境.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要在学科布局的基础上展开;而脱离学科布局的教学与科研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研究型党校在学科设置上要求门类齐全,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制订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与党校教学科研联系密切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是有利于发展交叉学科,培育出边缘学科;在学科发展上不贪大求全,不与大学、科研院所“争地盘”,如果搞大而全的模式,党校不是大学、科研院所的对手,只要能在若干学科上有所突破,就足以在理论界站住脚.学科发展突出党校特色,主要适应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和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的历史与党的建设、公共管理等而形成的若干一级和二级学科和因应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若干新兴学科,其中特别是具有符合千部培训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的优势.这些学科党校有较长时间的学术积累,比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竞争力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科发展一方面要把原来的优势学科做深做细;另一方面选择优势学科的相关学科作为发展方向.如政治学二级学科中的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等是党校的弱项,弱项与强项――科社、党史党建关联度大、依存性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为科社、党史党建提供新的概念工具、分析框架,如果没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支撑,长期以往科社、党史党建专业将优势不保.因此,在政治学中.应重点培育发展这两个二级学科,以强扶弱,弱项变强,让各学科相得益彰,并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培育新学科,在一级学科下,可设置自主招生专业一一政治社会学.


学科设置体现在教学单位的设置上就是按照一级学科来安排,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教研部,但考虑到政治学二级学科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是党校的强项,因此一般把它们单独列出来成为教研部.

教学研究型党校在学科设置、教学单位的组织上,同研究型党校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学科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中国的历史与党的建设、行政管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中,要重点发展其中若干个学科.

教学型党校的学科设置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因为党校教师兼有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任课教师要做到专业对口.由于教学型党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很容易变成“万金油”.什么课都上;在教学单位的组织上,宜粗不宜细.教学型党校还谈不上学科发展,这是由它们的研究类型决定的;对策研究是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怎么写作的;而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又是多变的,造成对策研究的领域不固定,难以在理论上形成积累;而某一学科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研究型党校则是当学科发展到一定规模,就要积极申报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巩固已有的学科优势.学位授权申报的成功与否,对学校的发展、学科发展、一支研究队伍的聚散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国家安排的申报时间间隔是不同的,具体操作程序也有变化.因此,要适应国家的统一安排,抓住每次申报工作的时机,做好申报工作,及时为已有相当基础的学科申报学位授权点.

从目前党校申报学位授权点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单独申报的;在条件不够成熟时,走联合培养的路子也是明智的选择,如福建省委党校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党校与高校联合培养的先河,其办学思路值得其他党校借鉴.考虑到党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一般党校与高校联合培养的应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也有例外,如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与山西大学有较长的合作史.因此两校联合举办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正式列入国家计划招生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办学单位.办学地点在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学生毕业后颁发“两证”:一是山西大学本科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二是山西行政学院书,

已经取得学位授权点的党校,要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规定.在招生、培养、管理、学位论文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融人国民教育之中,毕竟游离于国民教育之外的党校学位研究生教育,未免显得太孤单、落寞.严把学位研究生“人口”和“出口”关,招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杜绝招生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党校在研究生招生中,尤其在博士招生中的做法值得其他博士招生单位学习.在博士招生存在种种乱相的今天,党校却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受到考生的一致好评.被录取的考生,有的到面试时才和导师见了第一面.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同一标准适用于所有的考生,不搞双重标准,落榜者心服口服,没有把自己落榜的原因归结为关系、门路等潜规则,只怪自己技不如人;学位论文是检验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学位论文要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抽查、评奖.党校已经有一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获奖”,争取有更多的论文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获奖.随着函授教育的萎缩、直至最终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研究型党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要像抓干部培训工作那样,来抓研究生的培养.教学研究型党校在重点发展的学科中,当条件成熟时,也要积极申报硕士点.

四是科研体制.科研体制就是把科研的诸多要素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并考虑要素间的运作关系.科研体制的要素有课题、学科、研究者、制度、科研成果.从课题来源看,无论是委托课题,还是申请课题,都是以课题为资助对象,对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这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但也容易形成“课题完成越多越快越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这就使研究型党校的基础研究陷入困境,因为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社科院的做法值得学习.他们准备实施的“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在以往以课题为资助对象的基础上,增加以学者个人为资助对象.这项计划的实施将有利于扶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者,让他们潜心钻研理论、不急功近利.鼓励他们数年磨一剑,提高科研课题成果的含金量.学科,前面已作分析,不再赘述.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出版专著、发表论文、科研报告、内参,它们或进入教学过程、或进入决策过程、或成为新的研究课题.研究者、制度,制度不仅仅是科研管理制度,而且包括党校、社会大环境的制度.制度设计要以人为本,为人创造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工资问题.在参公人员实行阳光工资之后,党校内部事业编制人员和参公人员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这是不公平的.教研人员产生了被剥夺感、心理上的失衡.收入关系到人的尊严,而现在党校教研人员已经被边缘化、民工化了.用不着给他们贴上崇高的标签,然后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要让教研人员坐住冷板凳、甘于寂寞,潜心科研,前提是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

总之,把党校分成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尽管这种分类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党校还没有这种划法.这种分类是否正确,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只是提出问题,希望能引起党校教研人员和领导的关注.以推动党校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 周志华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