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语文教改之路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823 浏览:106051

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人们走出了许许多多的新路子,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那种把课本肢解得七零八落、让学生索然无味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那么,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走出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呢?我们近年来借校园文化这个大平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冲出无形围墙,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社会有了感性认识,对语文课里的知识有了新的感受.同时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也派上了用场,他们如鱼得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几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强调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意识“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作为关系到民族性的学科,历来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重视,建国以来,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改革,语文科总是首当其中,但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多年来连自己的学科性质也缺少一个明确的界定,在重视“人文性”时,把语文课视同政治课;重视“工具性”时,又把语文课当作语言学来教,使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对如何教语文感到茫然无措.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有了新认识,认识到语文学科应该是“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最后脱离课本,走到更广阔的社会中.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承担着识字、写字、造句写话的口语交际任务,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实践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对这些基本常识进行训练.还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在中学这几门课程中的工具性,更让学生意识到它在生活中的重要功能,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学习语文课时自然就有了动力.

二、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兴趣十足

语文课程不是自然科学,它的实践性很强,带有很强的艺术性,如果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教学只局限在课堂上,活生生的一篇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索然寡味.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调动学生兴趣放在首位,每学期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名作欣赏、田野采风、圣地旅游与兄弟学校文学社结对子,开展夏令营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了语文教育的过程不仅是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我们不仅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认识到语文学

科的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再感到学语文的枯燥无味,语文不只是那些对自己十分遥远的“之乎者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在课外活动中能大显身手,学生学起语文来,自然也就兴趣十足了.

三、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存在着鸿沟,形成封闭的教育观念,让学校的“围墙”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导致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走上社会后,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差.因此,我们要拆掉无形围墙引导学生由课堂到社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带进课堂,把社会热点、生活感受、时代脉搏、制度利弊当作语文教育的内容.不把语文教材看成是语文课程中一点也动不得的经典.对语文教材全面分析,选择其中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生活的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学习,把一部分精力放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上.我们组织学生每学期阅读经典名著,举行名作欣赏讲座,把学生


带进图书室阅览室去自由读书,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我们还和报纸杂志社建立广泛联系,组织争做校园小记者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打通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的通道,走向社会,构建一个校内与校外沟通、课内课外联动,教学与实践互动的体系.我们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自然,开展爱鸟护鸟活动,建立爱鸟护鸟宣传月,广泛收集爱鸟护鸟知识,并向社会宣传.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用武之地.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动物保护区,圣地旅游,让学生自当解说员,自制广告,自当导演,制作宣传产品,宣传介绍人文知识,民风民俗的影片,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把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育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循序渐进的,只要我们潜心钻研努力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用心研究学生的心理,发现他们的个性.一定能走出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子,让学生在学校这块“小田”中是好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大田”中是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