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西部沙区绿色大农业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55 浏览:32208

早在22年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就提出了创建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沙业的理论,并预言这一产业将成为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这一理论经过内蒙古人民20多年来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的实践和探索,给出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据:通过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推动出现一次产业革命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理论正被越来越多的有志、有识、有为之士所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沙产业理论,完全被实践证明了它的科学性、战略性和实用性,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越来越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沙漠化是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全国八大沙漠中有四大沙漠在内蒙古,内蒙古沙化面积达4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恶劣,沙大、风多、降雨量少.治理沙漠,开发沙漠,已成为西部沙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重大、最现实的问题,是内蒙古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和谐内蒙古的必由之路.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在林沙草三大产业的结合上,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打破传统的治沙观念和模式,走出了一条综合治理、开发内蒙古沙漠的新路.

多年来,我国治理沙漠靠植树造林,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一直是政府行为.管理体制是以官办为主,经营机制是下达指令性指标,年年有植树任务,年年有统计数字,虽然生态环境有所恢复,但由于没有与沙区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顾当年,不顾长远,敷衍了事.加之过去种植树苗以乔木杨树为主,库布其沙漠东缘年降雨量在350毫米以下,不适宜杨树生长,成活率很低.因此,人称“一年绿、二年黄,三年见阎王”.巨大的投入收不到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劳民伤财,致使生态建设的速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

沙柳是内蒙古沙区的当家树种和乡土树种,抗风沙、高抗逆、耐干旱,被誉为“防风固沙先锋植物”,生长规律为三年平茬一次,萌孽更新,单株增加8倍,是防风固沙植物的首选之一.但过去只作为薪材及简单的生产利用,效益低下,农牧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导致自然枯死,沙柳越来越少.

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如果采取新工艺,沙柳就可以作为优质的高级箱板纸原料,我国高级包装纸每年缺口400万吨.用沙柳造包装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潜力巨大.

1998年,我们收购了因环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亏损、破产、倒闭多年的原达拉特旗造纸厂(国有企业),新上了年产50万吨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技改项目,为年产近100万吨的沙柳找到了出路.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年产10万吨高强瓦楞纸,使“次小薪材”的沙柳变废为宝,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变生态链为产业链,农牧民按订单林业有了新的收入,变“要我种”为“我要种”,种植面积成倍增加.

过去,牧区大寨乌审召是内蒙古治沙的一面旗帜,靠愚公移山精神,封荒滩、育饲草,造林亩,栽沙蒿,以沙漠披绿为目标划句号,这是生存动力.后来,国家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府给钱,农牧民维生,这是政策动力.靠政策补贴农牧民不可能脱贫致富,而且政府也不可能永远地给下去.大面积种植沙柳,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沙柳的防沙治沙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经过平茬加工转化增值,使其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所以,组织和动员千千万万的农牧民群众种植沙柳,需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市场动力.

沙柳产业化实验成功,《人民日报》、电视台和《人民政协报》等各大新闻媒体以“生态建设不以绿色划句号”为主题,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宣传报道.而这个口号,正是我们在6年前就已经提出,并成为一直的实践指导.

柳产业化环保扶贫生态建设项目,被国家经贸委定为“双高一优”技改重点项目,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在国家农业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项目贷款的支持下,近几年发展为辐射库布其沙漠周边地区300万亩生态恢复地,70个养殖区,5万头肉奶牛和250万只舍饲绒山羊基地建设的大项目,已带动鄂尔多斯市2个旗、20个乡镇、12万农牧民人均增收2800元,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2005年初,根据达拉特旗梁外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比较困难的现实情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家乡人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东达蒙古王集团对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改革进行有益科学补充的同时,在鄂尔多斯市盐店乡投资建了一个“东达生态扶贫移民新村”,把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采用“无土移民,产业扶贫”方式转移到新村,在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3―4万人的集镇.通过河川治理、截伏流工程,解决移民新村的生活用水,给老百姓盖好房子,再给他们一些发展资金,让他们走一条种植、养殖和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路子.我们在沙柳产业化开发扶贫取得大范围成功的基础上,确定了“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打造中国西部第一村”的总体构想,将达拉特旗梁外山区的部分村社农民迁居风干圪梁,打造6000平方米的无人区.

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建设,以大型集镇规划为总体布局,以五大园区为支撑点形成产业链,让移民在产业链上谋生存,求发展,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移得起,稳得住,富起来,逐步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建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发展出发,一切从引导移民脱贫致富出发的原则,从建设规模到建设内容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力求在建设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通过产业立村、怎么写作兴村、流通活村、科技强村、招商富村,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现已建成28处标准化獭兔育种养殖户,1300平方米营业商业网点,8万平米综合怎么写作区,100户住宅区,300户獭兔养殖区(50平方米住宅,150平方米兔舍),40公里村镇街道公路.目前已有100户农民入居移民,专门从事獭兔养殖.獭兔养殖是新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是移民脱贫致富的核心支柱和关键所在.公司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综合怎么写作:贷款统一担保、种兔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配制,疫病统一防治,出栏统一销售,兔粪统一制肥施用,生产沼气.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了.10年来,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创业为民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不断完善羊绒加工出口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创业的根本转变,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和巨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生态建设(沙柳加工造纸)为龙头,以实现农牧业产业化为目标,以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兼路桥建设经营,房地产开发并举的多元化、产业化、现代化企业集团.2006年,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被评为“全国农牧业产业化七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全国小康建设中国十大贡献企业”、“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第19位、“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中国名企绿色创建发起单位”.

(作者: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兼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