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54 浏览:10610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和尊重长辈的孝敬教育,是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结合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1-02

一、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国人民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

细细品味这些文化内蕴,其中的道德观、认识论和科学精神,以及人们借以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观念、文

化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内容,对于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极具广泛意义.这些传统文化在我们当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要保持和发扬.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挠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方面,并由此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所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深深地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它成了一种清醒的自觉理念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样激励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体现着这种意识,并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这种意识从深层次的心理上来讲,完全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并支配着人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可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的赞叹,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更在于它能在内忧外患之中表现出顽强的再生能力.这种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三)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导致了思想的自由与开放,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为当时及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自西汉以后到隋唐,我国的民族文化又以宽容的姿态、博大的胸怀广泛地吸收和容纳了印度的佛学,并赋予其中国的特色,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各种思想共存的文化现象.这种包容精神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延绵不断的重要原因.

(四)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与“礼”的统一就是德.因此他所强调的仁政实际上就是一种德治,是仁的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延伸与发挥.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

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五)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二、我们今天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材料,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尊重长辈的孝敬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以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主张来促进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进行,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等思想转化为爱国行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1.爱国主义教育与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国家性,它表现为要求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完整.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张和思想内容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

2.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强调集体的作用,而且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一贯倡导和追求的基本道德准则,它所追求的真正目标不是那种简单的所谓个人服从集体的目标,而是一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高度发展.它与爱国主义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集体主义教育要置于爱国主义的大背景下,让每个人懂得,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具有和谐性,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那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金钱至上等资产阶级的利己思想.这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完美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把爱国意识转化成爱国行动的重要途径.

3.爱国主义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相结合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包括国民身体的健康状况、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和国民的精神状况等基本素质,其中,第一个素质是基础,第二个素质是重点,第三个素质是根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在提高国民素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其根本点在于使国民拥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远大的理想,真正具有一种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国民精神.唯有此,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未来才有希望.

4.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岗敬业相结合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爱岗敬业的高尚风范,它曾激励着我们的先人们无论身处何境,都以国家兴旺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从而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一些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的事情.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岗敬业相结合,正是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深入的切入点.对每个人来讲,爱国主义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应该体现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来说,它应该表现为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新动向,全面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

提高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里虽有一些过时甚至糟粕的东西,但其主导的灵魂和精神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时时刻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具体来讲,传统文化对人文素质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成良好品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指导人生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对后人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遍读史书,对古典文学更是爱不释手,其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得心应手的运用,使他成为谋略超群、文采飞扬的一代领袖.具体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也会给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提供某些启示.儒家的进取、奋斗,道家的退守、无为,佛教的苦、空、缘,都能使不同的人从中找到鼓励力量或精神寄托.古人强调的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也一直是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中强调为人、为事之道的范型.

增添人生情趣

有许多培养人的品行,使人情趣盎然的内容.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歌赋魅力自不待言,就连阅读小说,如果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会帮助我们具有更高的欣赏水平.如《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文学、宗教底蕴,若非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则不能尽悉.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其表面的打打杀杀情境中,处处显露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儒释道、文史哲、三教九流、琴棋书画,无所不包.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当今仍然是我们修身养性、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尊敬长辈的孝敬教育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传统道德中占据重要位置.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也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族文化中的其他精神气质也给予了我们丰富的资源:“温柔敦厚”、“恭谦礼让”的宽容敬让;与人为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诚回馈;“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包容友善;公而忘私、精诚合作的整体观念.大学生在这些文化精神的化育下,养亲敬亲,以博爱、感恩之心,立足于社会.学生在感谢自然中,建立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感谢他人中,享受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温馨;在感谢社会中,领悟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这样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又保持了祥和健康的良好心态,有效促进自身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共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