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计算机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45 浏览:4470

在硅片上模拟人的大脑,虽然最终的神经细胞只有蚂蚁的思考水准,但总算迈出了机器生命的第一步

有人把大脑比作颅腔里装着的一碗粥,一碗重约3斤的粥,它消耗了摄入氧气的20%还造就了人类独有的灿烂文明.当然,这碗粥究竟是怎么工作的,一直是个谜.

18世纪以来,人们更愿意认为大脑是一台精密仪器.大脑拥有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它们之间的连接可能会超过1000万亿个.这种复杂程度超出了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以至于有人说:“如果人的大脑简单得能够让人理解,那么人一定会愚蠢到不能理解自己的大脑.”

这么说未免有些悲观.如果仅需要运算,不一定非得靠大脑.20世纪50年代的人工智能就有思考的能力,以至于电子计算机的奠基者之一阿兰图灵乐观地预测,当人类迈进21世纪的时候,计算机应该就具有了和人相当的智能.当然这句话现在看起来更像痴人说梦,虽然BM计算机“更深的蓝”早在1997年就战胜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但那台机器脑袋依然只能凭借庞大的存储和飞速的计算,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计算机现在已经以人类远远不能企及的速度和精确性,实现了原本属于人类思维领域的大量任务,从最复杂的计算到最逼真的模拟,甚至到“写诗”和“作曲”.但是,它们不会推理,不会分析,更谈不上创造和思考.

唐纳德诺曼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教授,提出了一种我们该如何看待计算机智能的观点.他认为人和计算机是完全不同的:人是不可预料的、对错误相对不敏感的、冗余的,而计算机是可预料的、前后一致的、精确的.人的天性和计算机的“天性”,几乎就是指南针的指针两端,要让人去适应计算机,或者让计算机学习人类,都会十分困难.

弗兰兹埃尔特在《人类智慧的终结》中写道:“危险存在于任何想让人工智能来模仿人类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企图.”在书中,他举了一个例子:19世纪时,有人打算发明模仿人类手写的机器,让机器能够握着笔写出漂亮的手写体.为这项发明所做出的努力,因为打字机的出现而全部付诸东流.为什么那些努力都被白白浪费了是因为他们在一开始就以现有的状态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新技术的角度出发.

也许顺其自然才是解决之道.2000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奇点协会打算开发出一个可以学习和成长的程序,把它扔到一个广阔的环境里例如互联网然后静观其变.雨果德加里斯教授开创了可进化硬件的研究领域,他将进化的概念引进计算机芯片设计领域,让程序自己生成复杂的随机电路,最终形成一个“人工大脑”.这样,机器就可以自己进化.

另外一些研究者打算另辟蹊径.2005年,IBM就展开了“蓝色大脑”计划,试图用芯片来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就在最近,一些欧洲的科学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正在构建一台像大脑一样工作的神经计算机,模拟大脑的结构来工作.现在他们制造的原型已经有了384个神经细胞和彼此之间的10万个连接,但是当这个项目最后结束时,他们将会建造出一个硅片上的大脑,包括20万个神经细胞和5000万个连接以及比人快数亿倍的速度.虽然20万神经细胞大约只是蚂蚁的水准,但是如果它真的会思考,扩展其数量并不是问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