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88 浏览:157122

摘 要: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理解,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缺失了人的生命本性的研究维度,往往使理解陷入抽象.本文基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以人的生命本性为研究切入点,认为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提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

哲学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思想史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任何一种思想形式都具有一个贯古通今的主题,哲学也不例外.纵观哲学发展史,“人”是哲学研究的主题与主体,哲学始终致力于研究人的生命存在及其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而对此进行研究的前提是哲学家之哲学观.一部哲学史就是不断实现哲学观念更新的过程.西方传统的哲学家都期望自我对哲学的理解是终极真理,以实现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关怀,但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始终未见一位哲学家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实现哲学对人的价值关怀.究其根本,乃是传统哲学家不具有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哲学观,而形成此种哲学观的前提则需要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以往,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触及到实践概念,但却少有学者从人的生命本性的维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与价值,以至很多人将实践概念划归到认识论的范畴.本文尝试从人的生命本性的角度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理解,以期推动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一、传统哲学之“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割裂人性的思维方式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代到近代,不论哲学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的侧重点倾向于哪方面,围绕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探究人的奥秘,发现人之本性的特质,不论哲学理论怎样变化,它们在深层都有一个共同指向的“隐性主题”,这就是等人的本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总是能找到通向真实的、“具体”的人的道路.恰恰相反,由于在认识人的过程中遗忘了人的生活,哲学家往往把人“抽象化”了.

人是一种奇妙的生命存在,人有肉体,又有灵魂,人是由这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肉体,属于物质本性,它连通着“自然世界”;灵魂,属于精神本性,它连通着“超自然世界”.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本性怎么能够统一在人的生命中,人怎么可能同时来自两个生活世界?对人的这种特异本性的理解,对相互矛盾的两个生活世界的觉解,成为西方两千多年哲学思想探索的核心问题.由对人的生命本性及人与生活世界关系的辨析,西方传统哲学逐步产生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亦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尽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近代哲学中才被明确的提出,但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作为一种不自觉的问题意识蕴含在古代哲学思想之中了.

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解,实质上也就是对人的特异性生命本性的理解.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经历中世纪而达及近代,众多哲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值得尊重的回答,但却没有一位哲学家真正回答准确,其根源就在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束缚了哲学家的观念.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对立化、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因着这种思维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要么把人的肉体性存在作为统一人之特异性本性的基础,从而逐步形成“科学观点”的思维方式,只强调人来自“自然世界”,如“人是‘机器’”的旧唯物主义观点;要么把人的灵魂性存在作为统一人之特异性本性的基础,从而逐步形成“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只注重“超自然世界”是人的先在“本体”,如“人是‘纯粹理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念相互对立,又在实际上相互补充,双方既难达到统一,又难以驳倒对方.本是出于对人的探究,力求认识人类自身,但结论却与此初衷相去甚远,问题的实质就在于,西方传统哲学把人之特异性的双重生命本性割裂开来,只承认单一本性.由此,作为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各自的思维方式,“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是割裂人性的思维方式,具有极端的片面性和抽象性,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理解人及其生活世界,所看到的必然是抽象的人与抽象的世界图景.


二、“实践观点”――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

哲学的根本在于人,它不能脱离人的生命,不能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哲学只有根基于哲学家所处时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来进行研究,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西方传统哲学发展到马克思,西方社会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追求资本为目标的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西方人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了抽象资本的统治之中,如何现实生活之谜,使人从抽象的统治中得以解放就成为马克思哲学思考面对的根本问题.而要实现哲学反思与批判的目标,必须转变传统哲学对人及其生命本性的抽象理解,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出现改变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方式.之前,生命存在完全是自在的,是一种服从与依赖自然环境的生存方式,从动物的生存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需要的东西.其全部生命活动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繁衍.而人不是这样,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把他自己的生命本身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生命对人来说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人赋予了生命以价值的内涵与意义,为创造生命本性这一更高目的怎么写作.由此,人超越了简单与自在的自然生命,创造了超越自然的自觉生命,将生命的内涵扩展为双重生命――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从而表明,人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存在,人既具有自然生命本性,同时又具有超自然生命本性,人的任何一重生命都伴随着此重生命所应有的特性.人的生命的自然性或本能性是人的生命的基础,但却不是人的生命的全部.人的超自然性是人能够具有人的生命活动方式并成其为人的关键因素.人的双重生命本性是最能表征“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属性.因此,人双重生命本性也就是人作为人这一类的“类本性”.马克思对人的双重生命及其“类本性”的理解,并非如西方传统哲学家是“头脑中的思辨”,而是建立在对形成与发展人的生命及其“类本性”的生命存在方式的理解基础之上,亦即马克思所界定的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表征着自然物质本原作用和人的能动创造作用,即人与自然双向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这种活动中,人以物的方式去同对象发生关系,换来的是物以人的方式的存在的结果.如此一来,人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何本来自在存在的自然物为什么变成了“为人的存在”?原本是自身变化的主体为什么变成了人的活动的客体?所有这些都只有从实践活动出发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说明.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革命的实践”就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生活研究的基本点.“革命的实践”活动是贯注了人的目的、充满矛盾和不断发展变化的,以此为生存方式的人的生命不再是简单的自在生命形式,人的本性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丰富性;不再是前定的,而是不断生成的;不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相对性,这是对人之本性的真实理解.马克思的这一理解恰恰是以对人的“革命的实践”的辩证觉解为基础,运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人类生存发展的历程中把握的人之真义.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说,“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实质上也就是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它为人认识自身、认识自己的生命本性、认识人与人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崭新的观点和方法.“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

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从马克思走向未来的思想根基

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创造性变革,提出了符合人之生命本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而实现了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是马克思在哲学发展史上所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但马克思同时也强调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哲学首先“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最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家的思想里.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随着适应生产力新的发展而发生的社会制度方面的巨大变革,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等一系列人类实践活动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应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哲学应具有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理论品质,哲学从来不会被一劳永逸的攻克与完成.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强调改造世界的主要性而忽视解释世界的重要性,他们所要反对的只是脱离实际的哲学研究,反对在哲学研究中用臆造的幻想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关系,反对脱离实际地构想各种哲学体系,特别是反对现有的事物的辩护性的解释.他所提出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正是以对“实践”矛盾的辩证性觉解,从而在“解释世界”过程中敢于正视和揭露现实生活的矛盾,为改造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正确地“解释世界”才能成功地改造世界.由此可见,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为根基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要求哲学研究必须面向世界,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关注人类的生存命运.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哲学必须采取一种批判的、革命的态度,这应是我们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应领悟到的深层次的哲学精神.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生态、能源、环境、人口等种种危机,就思想观念而言,乃是近现代哲学中过于强调人的自主性地位,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平等造成的,是绝对主义“人类中心论”所导致的后果.在全球化的生命危机与生存危机之中,当代中国人则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所拥有的发展资源却非常有限;当代中国正在建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现代化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同时向中国人发出生存的威胁;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失落,西方现当代文化的话语霸权使中国人愈来愈丧失了生命的文化根本.所有的这一切,都警醒着当代中国人必须在走向未来的发展途中拥有符合当代中国人生命本性的文化思想与哲学理论,而形成此种文化思想与哲学理论的根本是符合当代中国人生命本性的思维方式.严格的说,当代中国并不具备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若想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此,我们并非是说,因着“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创造的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可以直接应用到当代中国,这种“拿来主义”既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神,也不会真正解决中国人的生命问题.毋宁说,“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提示了当代中国人哲学思维方式探索与确立的方向与模式,是当代中国人哲学思想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