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02 浏览:55682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突发7.大地震,新华社对外部以英文“特急电”率先向海外发出准确消息,随即进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状态,展开不间断滚动报道.24小时内,新华社对外密集播发英文稿40余条,被外电全部转发,成为外媒最主要的信息源.

第一条关于震中和震级的精确消息,率先报道地震遇难者数字,第一个使用“玉树”电头,第一条发自现场的特写,首次接受CNN连线采访等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一连串玉树地震首发新闻,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媒体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作为新华社玉树地震对外报道的组织者之一,笔者希望通过回溯一系列关键的报道细节,呈现中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不断走向成熟的理念与技巧.

率先向海外播发精确消息

4月14日一早,新华社对外部负责地方新闻报道的国内室编辑在做例行新闻监控时,惊见一条网上消息:青海发生7级地震!编辑又查外电,发现路透社报道援引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称在西藏发生6.9级地震.面对两则差异明显的消息,编辑赶紧联系青海分社,但分社总编室也刚得知消息,至于震级和地点等关键信息,正在核实中.编辑又登陆中国地震局网站,也未见相关消息发布.

幸亏,编辑很快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找到准确消息,于是,英文特急电(FLASH)“中国西部青海省发生里氏7.地震”在8点20分发出,这是中国媒体向海外发布的第一条关于玉树地震震级和地点的准确消息,外电立即转发.5分钟后,中国地震局的传真件才到达编辑部.


根据汶川大地震和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的经验,对外部国内室指定一名主笔编辑带领其他编辑,一方面与青海分社总编室保持联系,一方面不断刷新中国地震局、民政部等网站,又安排专人监控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等的新闻画面,在此基础上,展开英文滚动报道.

由于西宁距玉树路途遥远,在分社记者一时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编辑部积极主动开辟各种消息渠道,这一做法取得了可观回报:

根据玉树州宣传部官员向青海分社副总编张进林口述的情况,新华社在当天上午10点左右最先发出了玉树地震发现遇难者的消息.这位官员成为新华社在当地的报道员,他对地震损失情况做了初步但却生动的描述,根据通讯社报道惯例,报道中第一次出现了“新华社玉树”的电头.

编辑在对政府网站的新闻监控中.第一时间发现了民政部新闻稿提到23人死亡的消息,中国地震局网站随后又发布了167人遇难的消息,新华社据此对外播发了英文快讯和滚动报道,这是全球最早关于玉树地震死亡数字的媒体报道,并透露了地震可能造成更大人员伤亡的讯息.密切注视着玉树的外电纷纷予以滚动转发.

根据青海分社采访玉树当地官员、民众的素材,青海省有关部门发布的灾情,以及编辑部对央视、央广等的即时监控材料,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在14日中午时,已经勾勒出玉树地震损失情况的大致轮廓:死亡数字不断攀升,结古镇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和僧人、民众在救人,各路救援力量正向玉树赶来等

在大地震发生后的12小时内,新华社对外英文密集播发包括特急电、快讯、消息、特写、新闻背景在内的滚动报道20余篇,全部被外电标注“XINHUA”或“STATEMEDIA(国家媒体)”跟进转发,成为外媒的主要信源,也透过外媒迅速向全球受众展现了中国政府信息高度透明、救援行动迅速的良好形象.

千方百计逼近现场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历来是国际传媒竞争的制高点.玉树大地震的消息传遍世界之后,中外媒体拼抢的就是谁有更新消息,准能最先到达现场.

但青海分社告之,当日并无前往玉树的航班,记者驱车要10多小时后才能到现场.随回良玉副总理专机和中国国际救援队专机的新华社记者最快也要下午到.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里,新华社的报道怎么接近现场

解决方案是动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千方百计逼近现场.对外部提示青海分社总编室打给玉树当地官员甚至是记者的亲戚朋友,也包括让身在北京编辑部的分社记者采访玉树孤儿学校的校长,同时,编辑部专人监控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等的新闻画面,从中捕捉有用的现场细节、引语和最新消息.

就这样,青海分社很快采访到玉树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卓华夏,他对灾后现场的描述――“结古镇85%民房倒塌”、“街上到处是伤员,很多人头上流着血”等,是最早的来自震中比较准确、生动的描述,新华社将其作为直接引语写进英文报道中,并由此将电头“新华社西宁”变为“新华社玉树”.事实证明,卓的直接引语是外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