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别的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05 浏览:92616

摘 要:性别是个体最早形成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性别发展的理论.儿童在性别化领域的刻板印象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趋向于从运用具体的、外在的性别化特征发展到运用更抽象的、内在的性别化特征来描述他人.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顺序为基本的性别意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角色认同.在性别行为的发展上,最初儿童对玩具并没有性别差异,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分化,2岁时已经对属于自己性别类型的玩具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到3岁时,男孩和女孩使用同性别典型化的玩具玩的时间都更长.4-6岁儿童,不管男孩女孩都会逐渐意识到成人对他们的期望,但是女孩仍对异性玩具、游戏和活动保持兴趣.

关 键 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性别行为

当儿童刚刚降生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男孩和女孩就已经没有被同等对待了,至少他们的父母已经准备好了不同的教养方式.

一、性别及相关概念

1.性别

性别是个体最早形成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在心理学研究中,性别有“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后者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1]

2.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即一个人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在2-3岁时,儿童已经能够明确表达出他们的性别知识,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正确地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因此,一般认为性别认同在2-3岁时发展起来,通常与解剖特征是一致的.

3.性别稳定性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稳定性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其心理、个性特征的感知.一般认为,3-5岁儿童达到了性别稳定性,但是有的儿童认为男孩可以成为妈妈,女孩可以当爸爸.

4.性别恒常性

性别恒常性是指一个人认为性别是个体的基本的、持久的、不变的特质.儿童对性别恒常性的掌握通常是在5-7岁.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儿童性别恒常性概念的形成意味着儿童在本质上获得了效仿同性行为的先决条件.[2]

5.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指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与特定的性别相关的行为、能力和特征.一般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是在6-8后更加稳定.

二、性别形成理论

性别形成是指与个体的性别相联系的特质、行为和角色的获得过程.目前有很多相关理论.

1.生物学的解释

性别形成源于儿童对女性和男性之间解剖差异的意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性的结合.按照这种理论,儿童具有的性冲动随其发育从身体的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

儿童为异性父母的性所吸引,在男孩和女孩的发展中有着不同的过程并导致不同的结果.对男孩来说,母亲的性吸引伴随着认为父亲是与他争夺母亲情感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男孩逐渐意识到女性和男性之间解剖差异,男孩对差异的解释是女性已经被阉割了.他检测设也可能被阉割,可能做这件事的就是他强大的竞争对手:父亲.由于男孩非常依恋他那骄傲的器官,害怕被父亲阉割,称为阉割焦虑,这种焦虑强烈到足以使其放弃对母亲的情感(恋母情结).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与父亲形成紧密的情感联系,采取父亲的男性化行为和特质,形成男性角色认同.

与男孩相比,发现男女解剖上的不同对女孩有不同的含义.女孩缺乏阉割焦虑(认为自己已经被阉割了),当她们意识到男孩具有“优越的器官”而导致羡慕.她受父亲的吸引,嫉妒母亲,并因自己的阉割状态而责怪母亲.当她认识到她永远不能拥有父亲时,女孩逐渐放弃了她的恋父情结,转向认同母亲,以母亲为榜样,不断内化母亲的特质和行为,并聚焦于使自己具有性吸引力,于是形成女性角色认同.儿童就这样,通过模仿同性别家长的行为来形成重要的性别定型.[3]

2.社会学习理论

与心理分析理论设想的成长中的儿童受到先天的驱动不同,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强调性别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与其它类型的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一样,性别相关行为的发展也是通过观察学习而来,并通过强化与惩罚获得适宜的行为.[4]

3.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他把皮亚杰的观点运用于社会认知领域,提出了“性别恒常性”的概念.他认为儿童性别认知的发展是普遍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与物理守恒概念的发展是一致的,只有当儿童达到具体运算思维阶段(6、7岁),获得了守恒的概念之后,他们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

4.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是系统化的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望,它能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当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性别认同性阶段时,即儿童能够标识男女性别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儿童开始获得了性别图式.形成性别图式后,儿童就被期望按与传统性别角色相一致的行为行事,他们自己对于与自身性别图式相符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记忆,同时遗忘与图式不相符的信息或把它们转化为与性别图式一致的信息.[5]

5.群体社会化理论

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提出者Harris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影响并不大,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体.一项元分析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并无显著性差异,以双性化方式教养孩子并不减少孩子具有性别特征的行为和态度.有研究证明了男孩在场对女孩行为的影响:女孩单独玩球时表现得很有竞争性,在男孩加入后,女孩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们显得比较害羞而且没有竞争性.

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1.学前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活动、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它是刻板印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包括四个领域:身体外貌、角色行为、职业和人格特质.

儿童在知道了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时候,就开始习得性别刻板印象.儿童在5、6个月时就对玩具产生了性别偏好.Levy等人的研究表明2岁儿童就了解一些物品,如女装、丝带、小钱包等与女性有关,而另一些物品,如、卡车、螺丝刀等与男性有关.Kuhn(1978)等发现,几乎所有2.5岁的孩子都具有一些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的知识.学前儿童对颜色已有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并能把颜色和衣服之类的明显的身体线索与性别联系起来.

Etaugh和Duits(1990)的研究发现,儿童到大约26个月时就已能意识到成人的职业、角色、身体外貌有关的性别差异,能够运用有关的人格特质(如温柔、残忍)及与特质有关的行为(如打人、不会修理东西)等方面信息区分男性和女性.儿童倾向于把笨拙粗糙、危险的东西归于男孩(如钳子),而把柔软的、轻盈的、优美的东西归于女孩(如蝴蝶结).

儿童对儿童和成人的活动和职业的刻板印象在3-5岁之间迅速增长,在学前期达到最高水平.

儿童大约在5岁时就具有了对个人社会特质的刻板印象知识,通常会认为同性个体具有积极特质,异性个体具有消极特质,并且儿童的这种知识在整个儿童期都会稳定增长.儿童的这种同性特质偏见在5岁时达到最高峰.

儿童在性别化领域的刻板印象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趋向于从运用具体的、外在的性别化特征发展到运用更抽象的、内在的性别化特征来描述他人.

2.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顺序取决于经验和智力的成熟,儿童之间可能存在年龄差异,但总的顺序不变,每个阶段有时存在重合的部分.

2.1基本的性别意识(出生至18个月)

儿童从出生的时刻起,就开始频繁地听到成人把自己描述为男孩或是女孩,经常听到具有性别标签的话题.8个月时,正常的婴儿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也能认出诸如大小、性别等种类.Miller(1983)研究发现,婴儿在6个月左右就能区分出男性声音和女性声音,1岁左右的婴儿能够区分男人和女人的照片,并初步将男人和女人的声音与照片匹配起来.

2.2性别认同(18个-3岁)

2岁儿童已经开始理解男人和女人的含义,开始将一些活动和男女性别相联系.能够认识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属于男性或是女性,他们开始理解男人和女人的含义,开始知道一些活动和事物是同男性相联系的,另一些则是同女性相联系的.例如,短头发或者系领带的是男性,而长头发或穿裙子的是女性.到2岁半时,儿童不但能正确回答自己的性别,还能区分其他人的人的性别,也知道自己与同性别的人更相似.但是在这一阶段他们还不知道性别是不可改变的,即时间、行为和外貌的改变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别.例如,在这一年龄段的很多儿童认为,如果他(她)想从事女孩(男孩)相关的活动,或如果他(她)穿女孩(男孩)的衣服,男孩(女孩)就能变成女孩(男孩).到3岁时,儿童就能精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

2.3性别稳定性(4-6岁)

从3岁或者4岁开始,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景等的变化而改变.儿童对自己性别不变的稳定性的认识要早于对他人性别稳定性的认识,他们较早知道,不管怎样,他们是性别是一生不变的,不可能变为相反性别的人.


2.4性别恒常性(5-7岁)

大约在5-7岁的时候,儿童能够认识到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不随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不是由个体的外貌或者行动决定的.他们认识到,女孩即使穿男孩的服装,仍然是女的;男孩留着长发或对一些女孩的活动感兴趣也还是男孩.儿童首先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性别恒常性,然后才能应用到别人身上.

2.5性别角色认同(6-8岁以后)

一旦儿童获得了性别恒常性,那么无论哪种性别的儿童都会更加认同自己的性别.这阶段的儿童开始模仿同性别的成人和同伴,并且关注不同性别的服饰、游戏、特征和行为.

随着认同过程的持续,许多儿童有时运用一般的评价维度,如开始使用积极的术语描述自己的性别,而用消极的术语来描述与他们相反的性别.对于女孩来说,男孩被认为是消极因素的(攻击的、残忍的)、女孩是积极的(亲切的、友善的).反之亦然.

四、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儿童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关于对玩具和游戏的选择,一项研究发现12个月大的男孩和女孩都更喜欢注视娃娃而不是卡车,但18和24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对属于自己性别类型的玩具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没有其它玩具的情况下,依然会拒绝与自己性别类型不符的玩具.很多研究均发现,男孩倾向于玩卡车、积木和,女孩喜欢娃娃和生活用品.男孩玩更主动、更粗野的游戏,如和强盗;女孩喜欢玩过家家、跳格子等游戏.并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2岁的男孩明显地偏爱与其性别相适宜的玩具,但2岁的女孩却并不一定如此.到3-5岁的时候,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说出他们不喜欢异性的玩具.

2.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3-6岁)

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也现的很早,女孩比男孩会更早表现出只和同性别同伴玩耍.Fagot等人(1995)发现,儿童在2-3岁时可能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女孩甚至比男孩更早地表现出这种偏好.我国张晗(2007)的研究表明,在玩伴选择上,幼儿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偏受选择同性别的玩伴.

在幼儿园里,2岁女孩就喜欢与其他的女孩玩耍,3岁的时候,男孩们稳定地选择男孩而不是女孩作为玩伴,6岁半时,儿童与同性同伴相处的时间超过与异性同伴相处的时间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