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的写法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539 浏览:91456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任何新闻事件背后的核心都是人,对人物的报道也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

《决策》杂志一直把人物栏目,作为一个重点栏目加以打造.由于《决策》杂志是专门针对党政机关干部和公务员,这样特定读者群的公共决策类月刊,其针对性和深度性,决定了杂志对人物的选择和采访报道,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对报道方式的选择

新闻人物的选择范围比较广,名人名星、成功或失败的,甚至于普通人,只要有新闻点都可以成为记者报道中的新闻人物.

不同媒体人物的选择不同,《决策》杂志的读者对象是党政机关干部和公务员,所以我们把新闻人物的选择目标对准了官员这一群体.栏目名称是“新锐官员”,这一名称很好地概括了我们的选择范围和特点.

通常情况下,对于官员的报道大致有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对人物的访谈,从人物的言谈中看出他的思想和个性.这方面最成功的当属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法拉奇不仅采访写作的风格独特,而且采访了许多其他记者难以采访到的“大人物”.

法拉奇式的人物报道通常问题尖锐、文字犀利,在碰撞与交锋中产生很好的新闻点.这种采访报道方式一方面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也与西方媒体角度和立场有关.西方媒体通常以政府的批判和监督者自居,往往站在政府和官员的对立面,所以采访时通常问题尖锐,带有批判性质.

而我们则不能站在官员的对立面,我们在人物报道时,只有对一些争议较大的官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整、客观的反映人物的所思所想.

第二种是报道热点官员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工作作风,甚至日常琐事、衣食住行等.这种报道方式,可能普通群众比较感兴趣,有助于消除官员的神秘色彩,使他们走近群众、走进生活.

《决策》杂志的读者定位不是普通群众,而是官员本身,所以我们一般也不采用这种报道方式.

第三种是对人物所做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把报道的重点放在事件上,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或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与个性.这是大多数新闻人物报道所通用的方式.

由于《决策》杂志是月刊,其非时效性决定了我们在人物报道时,不能把重点放在新闻事件上,因为新闻事件早已被广泛、深入地报道了.我们必须去挖掘新闻事件背后,人物本身的思想与个性.

人物报道的要点

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通常以事件发生的时候为顺序,而人物报道可以以时间为顺序,也可以打破时间顺序.

以时间为顺序,展现新闻人物在某个阶段或某个事件中的做法和想法.这种结构线索单一、清晰,便于读者了解新闻人物的经历,是人物报道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但这种结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像流水账似地记述新闻人物做了什么,而是要把人物在不同时间段的核心思想和特点提炼出来,然后按时间顺序来选择材料.

如果人物没有特别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事件已经充分报道之后,也可换个角度,打破时间顺序,侧重写人物的思想与性格.此时提炼主题很重要,否则就容易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晰.

这种写法通常对记者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能一针见血地观察到人物的核心特点,则所有材料都能为我所用,条分缕晰,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

经过几年的人物报道,笔者认为,做好人物报道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采访到人物本身最关键.对于官员的采访通常比较难,特别是热点官员,采访更难,所以采访到人物本身,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人物采访一般有三个层次,最核心的是人物本身,如果能采访到,则对人物的所作所为、作思所想、性格特点,都有深入地了解.其次是周围的人,对于报道的人物,周围的人有部分的了解,在采访时要注意哪些人物本身的内容,哪些是周围的人自己的理解.人物采访最的是,受到人物影响的群体,这个群体对人物本身没有接触,只是道听途说,或从自身的影响来评判人物.

《决策》杂志在人物报道时,十分注重对人物本身面对面地采访,但由于采访官员的难度大,并不是所有人物都能面对面采访到,所以也注重第二个层次的采访.通常对第三个层次也需要采访了解,但写作时不是重点,一笔带过就行.

第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采访一个小时,往往之前的准备需要几天时间,甚至几个星期.必须设法找到大量有关人物材料,认真阅读并作笔记.只有熟悉人物和人物相关的事件,真正面对面采访时才能抓住实质性问题.

第三,做个很好的倾听者和提问者.采访时,记者首先是个倾听者.通常记者在表达完采访意图后,被采访者会完整详细阐述他的思想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此时记者要会倾听,并且同时要想:哪些是报道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其中有什么问题需要再详细问等等.

如果被采访者中间说离题了,则需要记者用提问题的方式及时打断被采访者.此时就需要技巧,不能生硬的打断被采访者,而要不动声色把话题引到报道所需要的主题上来.

记者在问所有问题之前,都要先想想,被采访者会怎样回答,他的回答是否是报道所需要的内容.这样,提问才会有的放矢,写作时才能材料充足.

第四,写作时要把握人物内涵,人物形象要丰满.人物报道不能只告诉读者做了什么、说了些什么,而且分析人物真正的思想内涵和个性特点,并且提炼出鲜明的主体.每个人物做的事、说的话自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只有深入到人物的思维圈内,站在人物角度的思考,才能把握住这个逻辑.

在写作时,人物的语言、新闻故事和背景、个性描述等要灵活穿插、巧妙结合.通过人物的语气、措词等,人们可以原汁原味地了解人物.通过穿插描述人物外貌性格、与人物有关事件的梗概,以及别人的评价等,可以使人物报道更丰满.

第五,注意分寸的把握.报道人物,特别是官员这样一个敏感的群体,对分寸的把握很重要.

人物的思想和所做的事,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人物所处的官场,有着特殊的环境和规则;人物本身的想法和性格,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物所带来的影响,不同的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所有这些,都需要有准确、客观、辩证的把握.不能一味的拔高人物,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很多时候人物报道需要“就事论事”.

更重要的是,人物报道不是对人物是非对错的判断,我们在报道时不能给人物下定论,或打上特定的标签.因为是非对错一时很难分得清楚,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是非对错有着不同的标准.


对于人物对错好坏读者心里自有一杆秤,记者不能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读者.记者的职责是忠实地记录事实,忠实而生动地描述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