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诗词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9 浏览:9742

父亲罗敏修先生,近年来,报刊杂志时有涉及;惟其诗词,知者不多.现谨以此文,简述一二.

1926年,父亲考入上海南洋医院.他住在当时的“徽州会馆”,在胞兄罗敏功处吃饭.清晨从会馆到校,放后从校到我伯父处,晚上再回到会馆.大生涯,寒暑五载,就是靠两只脚走过来的.每天走在路上,看着那些拉黄包车的:“劳辛终岁苦奔波,饿暑饥寒唤奈何?茅屋一间炉灶冷,朱门酒绿尚高歌.”《拉车人》,他习就更加勤奋、刻苦,志向也愈加明确:“豪气冲霄汉,心牵剧孟情.生平甘茹苦,不羡蔗浆琼.”《啖蔗》.

1930年大毕业时,他已精通医英文和日文,通晓医法文和德文.这期间,他翻译了《化验手册》等书,受聘于慈航、惠生及新中国医研究院,在诊断、解剖、皮科、育婴、卫生等科任教.1933年,租下上海法租界跑马厅路87号,创“立德医院”,悬牌行医.边教书,边看病.惠生高级助产校当时附设有平民产科医院,是慈善机构,别人上一堂课两块银元,他只收一元.他的一首打油体诗《示诸生》是他当年教生涯的真实写照:“铃响到讲堂,点名呼一场.念完油印句,吸尽石灰香.老旦鬓发白,三花脸自妆.为期诸子懂,辛苦又何妨?”教实践中,有感于当时的劳动妇女不仅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而且在生育上,常常连生命也得不到保障.他告诫生,呼吁社会,大力提倡新法接生.为此,他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老娘曲》,刊登在该校复校特刊上(原校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被日机炸毁),很有意思:

老娘曲

老娘老,面貌黄,头发皓.齿落耳聋步颠倒,弯腰曲臂眼泪流,喘息长叹命不保.

隔壁张家嫂,肚痛发作了.闻到老娘会收生,连忙请来坐到晓.

老娘言,快临盆;莫号泣,把脚蹲.不洗手,摸产门;姑问何时生?答儿翻筋斗,不久就要生.

三日三夜无变化,张嫂昏迷翁姑让.高烧红烛拜天君,大放爆声驱魔障.

呱呱啼啼人已下,老娘眼花手撩乱.剪刀刺破脐带根,血溅衣裳污帷幔.

儿不吮乳啼声弱,张嫂发热痉挛作.缘何导致两命终?娘家只说翁姑虐.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奉劝孕妇家,新法有主张.生命非儿戏,勿妄信老娘.

“寇骑纵横国不安,江南江北万家寒.”《十月十五夜望月》.1937年,父亲携一家老小从上海疏散回徽州,沿途看到逃难的老百姓骆绎不绝,十分感慨.几经辗转,在岩寺租下房子,创办了黄山脚下较早的一家西医诊所“徽州医院”.还设了产妇科,由亲属也是生的程振翠和程日芬(即田井,“皖南事变”前为岩寺区特派员)担任助产士,积极推广新法接生,使这一新事物在古老的徽州大地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年底,父亲应黄诚(北平联主席、党组书记)之聘,担任七政训练班岩寺工作团义务医师.

1938年春,岩寺曾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第一站.

年初,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陈毅秘密来到岩寺,向父亲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宣讲抗日救亡.大约从三月开始,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便陆续汇集到这里整编,叶挺、陈毅、项英等新四军领导也来到岩寺.叶军长赞誉父亲是“新四军义务军医”.他们时常来医院,和他下围棋,谈形势.有次,陈老总和父亲交谈后兴致盎然地下起了围棋,不觉已到中午,父亲便邀老总共进午餐.老总第一次吃徽州的毛豆腐,父亲便把毛豆腐中含有盘尼西林等介绍了一番,老总赞道:“要的,有味道”.1959年,政府征集革命文物,父亲将陈老总当年送给他的那副围棋交给当地政府(现存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不久,他的生也是同乡的黄桐音女士在抗日前线以身殉国,他悲愤地写下:“沧海几时竭?衔石化禽填”《水调歌头挽桐音女弟》.当平型关大捷传来,他激动不已:“报平型大捷,华姿雄发”《念奴娇用东坡原韵》.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翌日,从沪杭退驻岩寺的国民党宪兵团就抄了“徽州医院”(红色堡垒户),抓走小姨程振翠烈士(1936年参加革命,奉命坚持原地斗争,被叛徒出卖.)和父亲.后来又抄了几次家,终因查无实据,父亲才在当地群众联名强烈要求看病的呼声下,被保释了出来.此后,他就在国民党特务的秘密监视下看病行医.“桃李艳,柳烟轻,料峭春寒酒若冰.梦断小窗红日静,岭高山远鹧鸪惊.”《捣练子一九四一》.1943年,填下了他诗词中有代表性的《烛影摇红-怀友》:

砧杵声催,练江木落秋风急.一时高会聚良朋,欢乐重相识.弹指年光过隙,更那堪,骊歌别客.水枫凌露,篱菊傲霜,寒天凝碧.千里关山,锦书寄语长相忆.家园芳信负烟云,历乱愁如织.怎奈欺人发白,数归期,还将腊日.竹风扫径,松雪留明,梅花含色.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先后多次冒生命危险,深夜步行三十余里山路,到黄山游击队驻地,给指战员疗伤治病.

全国解放,百废待兴.上海、杭州、合肥的卫生医疗单位都邀父亲去共事,他没有去.1952年,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抛弃个体诊所,携医疗器械,与老中医金霁时、方建光,西医沙怡如等组建了岩寺联合诊所并任所长.1960年以后,又参与了岩寺区卫生院(现黄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的组建工作,并一直担任负责人,为西医在黄山脚下的推广做了最大的努力.他先后当选为皖南区各界代表大会代表和歙县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在《水调歌头七十岁自唱》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研文,习新医,为民怎么写作”.他不仅医术远近闻名,且医德十分高尚.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无钱的:也无论是有权的,还是无权的,只要上门求医,都一视同仁,认真诊治,绝不厚此薄彼.即使是下班后或节检测日,甚至是在吃饭或者深更半夜,凡请他看病,皆有求必应.就是在他卧床不起的最后岁月里,还常常在床边给人治病.我们从未见过他收取一钱一物.期间没有退休一词,他六十多岁时,仍经常出诊,每逢这种时候,母亲总叫我们兄弟中的一个陪伴.在徽州,凡亲身受过父亲诊治或亲眼目睹其工作的,无不为其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精神所感动.


父亲生活在徽州这块文化积淀厚重的土地上,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亲人.有《哭母四首》为证:

极目萧条九月秋,凄风苦雨更添愁.

慈颜竟别悲哀动,懿训长承涕泗流.

回想病情伤变幻,追怀遗语在弥留.

功劳难报终身恨,强慰严亲泪暂收.

千里奔波累父亲,只缘儿女寄风尘.

园蔬野藿甘茹苦,淡饭粗衣惯耐贫.

夜课残灯常伴子,晨炊余火每分邻.

可怜弟妹俱黄土,莫慰慈怀少四人.

秋来何事倍神伤,玉露西风冷北堂.

点点丰山愁不尽,悠悠水恨绵长.

良箴在耳推慈德,博爱存心济故乡.

菽水承欢虚愿望,一庭凉月泣寒窗.

烽烟寇骑半乾坤,瘦菊寒枫正断魂.

入室不闻阿母唤,趋庭犹记老人言.

王修哭社诚能感,曾子居丧礼尚存.

月落乌啼思孝曲,满天霜气幂山村.

“醉舞狂歌去,银电照吾归”《水调歌头七十岁自唱》.一九七七年元旦后,父亲就一直卧床不起.两年后溘然长逝,留下百多篇诗词、医论文和花费数年心血编撰的遗稿《词韵》.

如今,老人静静地躺在故乡呈坎群山的怀抱中,当年的那幅挽联概括了他的一生:

救死扶伤,数十年如一日,

爱国进步,尽毕生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