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必然性蜕变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95 浏览:130981

事业单位,特殊的“中国制造”

事业单位名称的得来,其实是一种权宜结果.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这个报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事业单位”一词,它指那些活动经费由国家财政列为事业项目开支的机关和部门.从此,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企业单位一起,成为反映我国社会组织机构的基本概念之一.

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表示,事业单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中国制造”.很多外国学者一直想不出一个适当的英文单词来表达中国的“事业单位”,因为英文世界里面没有对应概念的存在.

事业单位可以是一个纯粹的行政机关,也可以具有行政机关和公共怎么写作双重职能;在提供公共怎么写作的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投资公司.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合而为一的常见方式.比如,国家体育总局是国务院直属局,它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前一块牌子代表国家机关,后一块牌子代表“依法成立的非营利社团法人”.

中国事业单位呈现出的“法人化”外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流芳认为:“事业单位不应当成为法人,这与公共权力不能私法化是一样的道理.”

事业单位存在着很多弊端:机构臃肿,队伍庞大,效率低下;因其国有化导致了权力化;政事不分导致了行政化;热衷于行政级别而缺少专业精神.

去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现有的事业单位将向3种类型划靠:行政机构、企业、公共怎么写作机构.但具体的划分方案尚未见到.从1998年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口号以来,10余年过去了,养老金改革才呱呱坠地.而事业单位需要改革的,又何止是养老金制度.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类似于“事业单位”这种特殊历史时期下的特殊产物,也终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一个曾经“特殊而又优雅”的阶层将会发生蜕变.

来自民间的叛逆声音

对于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有位名为“0672002”的网友在天涯下了这样的话:“是谁建议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是事业单位的专家、教授;是谁把我们的‘五一’7天长检测取消了?是他们;是谁为了自身的利益曾写文章呼吁坚持退休金双轨制?还是他们;是谁口口声声地说‘改革必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于是工人被要求下岗了,也是他们;是谁当改革改到他们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们却将他们自己说过的‘改革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忘得最快?就是他们等”


知识精英不为大众利益代言,已成为这个阶层被民众疏远甚至厌恶的原因.1992年,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改革曾一度被提到议程,但因改革的阻力过大导致夭折.这一次提出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又如同捅了马蜂窝.事业单位人员以知识分子为主,叙事能力强,媒体话语权强大,所以关于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频发“叫停”、“慎行”、“缓行”、“三思后行”、“为事业单位人员说话”等论调.

遥想当年的企业人员养老金制度,几乎是在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就被坚决地推向社会的.不但造成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数额极低,而且退休越早,养老金待遇越低.每月拿二三百元、三四百元养老金的退休职工大有人在.在十几年的执行过程中,不得不修修补补,逐渐完善.

既然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那么教授们在高喊“缓行”、“三思而行”的时候,怎么不想想当年退休老工人那些朴素而沉默的背影?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