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妥善处理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58 浏览:20150

[摘 要 ]政治经济学教学地位和教学效果的下降,部分原因是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冲突.两种不同的哲学历史观是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冲突的深层次根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冲突的原因,帮助他们理顺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此外,还应通过比较教学法来取得让两门课程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50(2012)01009805

一、 引言

老一辈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2005年曾撰文指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日益上升,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削弱,边缘化的状况令人担忧[1].在这之后,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迅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现实中,刘老担心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在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均是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但是,在改革开放前政治经济学“一枝独秀”,20世纪90年代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平分秋色”,到本世纪初,政治经济学已“黯然失色”.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刘老所说的教育方针、教师和领导权问题外,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冲突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课程设置上,财经类高校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开设政治经济学,而在接下来的两个学期则先后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从以前被批判的对象变为正面讲授的必修课,这种“华丽转身”埋下了两门课程教学冲突的种子,让政治经济学“元气大伤”,也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2].

两门课程中会分析相同的经济现象,也会出现相同的概念,但是概念的内涵和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或矛盾.第一学期政治经济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往往在第二学期学习微观经济学后发现,自己原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不断地被微观经济学“侵蚀”,知识体系被冲击得支离破碎.对于政治经济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未必能想到对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没有内心的疑惑,但是在他们的知识模块中,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一块,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另外一块,两套自成体系的理论“互不干涉”,远远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学生之中,甚至也存在于讲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之中.因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两门课程中“矛盾”的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变学生“一团糨糊”或“两块铁板”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两门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对两门课程中“冲突”教学内容的系统梳理

(一) 研究对象的“冲突”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萨缪尔森指出:“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决定,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 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消费之用.”[4]比较而言,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源都是由一定社会集团或阶级所占有的,这种占有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关系(即生产关系),才能更好地配置社会资源,发展生产力.而西方经济学并不深入地研究生产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它同样拥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系统的经济理论.

(二) 价值理论的“冲突”

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西方经济学则认为,价值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效用,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是由消费的最后一个商品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但是,同样的消费者消费不同的商品数量,边际效用会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马歇尔创立了供求理论,根据供给、需求及各自的弹性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为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达到均衡则形成均衡.瓦尔拉斯又在马歇尔局部均衡的基础上开创了一般均衡理论,通过阿罗和德布鲁严格的数学逻辑,完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构造.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阐释所有要素和商品的是怎么达到一般均衡的,而政治经济学除了分析商品的变动以外,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变化的基准.

(三) 分配理论和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冲突”

政治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建筑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分配的价值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在劳动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分配,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有着极强的利益冲突.西方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就是其要素理论,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个要素,按照它们提供给市场的数量和各自的乘积分别获得报酬,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下,每种要素获得的报酬都刚好等于该种要素对于产出的贡献.

另外,两门课程中涉及的分配的核心概念,内涵也大相径庭.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报酬,而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是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报酬,政治经济学则认为工资只是工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而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总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以边际生产力和均衡分析为主线,充满了利益的和谐;政治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以价值和剩余价值分析为主线,充满了利益冲突.

(四) 失业和危机理论的“冲突”

政治经济学中的失业是与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密切相关的,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随的,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是制度性的,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必然是对抗的,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危机的爆发就是这种对抗性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西方经济学的失业和经济周期理论,极少从制度层面去发掘原因,而是寻找了很多非制度的原因.理论本身丰富多样.一般认为,失业有总需求不足型失业、经济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自然失业,对于其中最为重要的需求不足型失业,西方经济学主要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入手分析,但是未触及收入分配等更为本质性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周期理论也是如此,仅仅从货币冲击、投资冲击、消费不足以及技术冲击的外生视角来观察,从未考虑经济危机的制度内生性原因.

三、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冲突的根本原因,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

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冲突的根源在于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冲突,而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冲突又植根于它们截然不同的历史观、产生背景和研究目的.厘清两门学科不同的历史观、产生背景和研究目的,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教学内容冲突的原因,对掌握教学内容也会更为有利.

(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门学科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 将社会发展看作一个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 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永恒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终究会被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将制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命运.而西方经济学建立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做永恒的,因而它不关注制度的研究,而是在既定的制度条件下研究资源配置及其运行规律.两种不同的哲学历史观是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冲突”的深层次根源.正是哲学历史观的分野决定了两门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价值与分配理论以及对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看法.

(二) 引导学生从两门学科产生的背景与研究目的来看待教学内容的“冲突”

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是在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由于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为革命的经济学是有道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阶级矛盾,阐明它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政治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必然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关注阶级矛盾,而工资和利润的矛盾是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在不遗余力地揭示利益冲突,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工资和利润都是雇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工资和利润之间此消彼长.他还从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态来看待各种资本获得的利润以及利息、股息和地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他的资本积累、失业和经济危机理论也都是通过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来印证其必然走向灭亡趋势的判断.总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价值理论、分配理论以及失业和危机理论无一例外地都是怎么写作于它的研究目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说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西方经济学则完全不一样.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为了适应西方国家富国裕民的目标而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让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权,这样的制度无疑对于他们是再合理不过的了,因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经济学提倡经济发展和经济和谐,反对揭示利益矛盾和阶级冲突,为现行制度的合理性辩护,为完善它出谋划策.这样的研究目标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可能是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再去揭示利益冲突和矛盾,而是要在制度合理的前提下研究资源配置,发展生产力,以进一步维持资本主义秩序,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着重关注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另外,为了说明现行制度的合理性,西方经济学更加关注各个阶级的和谐,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就是为这一目标怎么写作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和产品分配净尽定理强调,各种要素按照自己的边际生产力参与分配,各得其所,没有剥削,没有冲突,资本主义制度是和谐的.至于说失业和危机,西方经济学也大都认为是由外生冲击造成的,与制度没关系,制度是合理的.

四、 正确引导学生理顺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对于同样的经济现象,两门课程提出不同的经济解释,给学生带了一些困扰.从学生的提问来看,他们希望得到一个个标准答案:研究对象到底是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力,价值理论到底是劳动价值论还是均衡论,等等.学生提问的背后其实是把两门课程对立起来的,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非此即彼.虽然笔者在上文中系统梳理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相冲突的教学内容,但实际上两门课程只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经济问题,它们不是一种竞争替代和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理顺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以期达到两门课程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门课程的学科性质,纠正偏见,端正学习态度

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有多方面原因,除了与西方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冲突外,还由于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存在误解,认为它是政治课,因而提不起精神,缺乏热情.政治经济学的商品货币理论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只是那时学习得不够深入和系统,因为当时它是以政治课的面目出现的,所以使很多学生以为大学里的政治经济学是思想政治课,加之研究生考试的政治理论课中就包括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样就更使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属性产生错误认识.教师要通过教学和宣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科性质,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学习兴趣.

政治经济学学科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法国重商主义代表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及政治经济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涉及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之后,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 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因而,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学, 也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而是地地道道的经济学.教师要纠正学生只有西方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的观念,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棵大树”分出的“两个枝干”;要纠正学生“政治经济学政治性强、没什么用”而西方经济学很实用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货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学学科的阶级性,提高辨识能力

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教师需要向学生澄清,以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阶级性和科学性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多数学生喜欢西方经济学甚于政治经济学.学生有学习兴趣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教学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该学科的阶级性和辩护性,否则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制造混乱.

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阶级立场,代表和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采取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鲜有例外[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就公开表示:“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等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6]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7]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会因为其阶级性而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不要全盘接受,而要批判性地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谨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捍卫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反映底层百姓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渴望,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而西方经济学则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所有者的既得利益怎么写作.

(三)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门学科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既应学好、学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学懂并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对两门课程应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凡是西方经济学家看到的人与物的关系,政治经济学都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社会经济活动一方面是物质生产活动,另一方面是社会交往活动.社会经济活动的二重性,让我们要兼收并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长处,不可偏废.

另外,西方经济学强调通过数理逻辑演绎、计量实证方法对各种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偏重于定量分析,这样能让学生在定量分析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在心理上会偏向西方经济学.但是教师同时也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政治经济学强调的定性分析方法同样重要.定性分析方法中的科学抽象法指出,在进行理论发现时,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一步步上升到本质;在进行理论叙述时,又强调从抽象到具体,从最抽象的理论逐步还原到现实中.这种训练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我们在具体研究经济问题时,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五、 提高两门课程教学效果,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活动中要同时提高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避免此消彼长,做到相得益彰,这便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教师要同时熟悉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两门课程间的学术交流

政治经济学教师要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同样西方经济学教师要对政治经济学内容有所研究,后者特别重要.高校中的某些海归教师,没有研究甚至都没有学习过政治经济学就走上了讲台,他们讲授西方经济学时,极少有批判性的评论,对两门课程的冲突内容,往往刻意回避或者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对两门课程特别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因而,加强西方经济学一线教师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素养特别重要.

同时,两门课程的教师要破除观念鸿沟, 加强学术交流,通过互相听课、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加强联系, 以促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 从而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内容的学术质量.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或者对对方课程不了解,或者是为了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经常贬低对方课程.有的政治经济学教师批评西方经济学肤浅、庸俗,也有的西方经济学教师说政治经济学过时、说教,这些言论都不利于同时提高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两个学科的学者和教师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 若涉及对方学科的内容, 任课教师应能以客观、科学、谨慎的态度作出点评.

(二) 提倡比较教学法,在比较教学中让两门课程相得益彰

为了解决两门课程教学内容此消彼长的问题,笔者提倡教师运用比较教学法,就是在讲授其中一门课程时穿插另一门课程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进行比较,说明所讲理论或方法的优势和缺陷,这样有助于化解矛盾、澄清问题、深化认识,达到在比较中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尤其要避免教学中“述而不评”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特别是原版教材总是把西方经济学原理当作科学真理来传授,初学的学生很容易被它所迷惑,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进行比较述评.述评需要一定的时间,动员学生讨论所需的课时更多,如果课时允许的话,财经类院校完全可以单独开设一门比较经济学课程,系统讲授两门课程的异同,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真正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六、 结语

本文系统梳理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冲突,分析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协调的方法,但是,教学层面的冲突其实源自于两大理论体系的深层次冲突,因而,要彻底解决教学的冲突必须重构现代经济学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成熟的分析方法,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依靠经济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来逐步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的目标.

(下转第108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