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18 浏览:13867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学者华勒的《教育社会学》中,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思政教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14-02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上树立起人文精神、人道精神、特别是民族精神,知识上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整体素质.

一、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6年12月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学校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建设的复杂性,成效的潜在性以及新时期的一些新特点,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渗透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园物质文化和课余文化活动尚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浸透.


充分实现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的首要条件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充分重视而不是搞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有些院校在校园建筑布局上,因为学校发展规模受到原有校园面积狭小的限制,一些建筑的新建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根本没有考虑学校建筑整体风格的和谐与美感,忽视了挖掘校园建筑的育人作用,在学校的环境设施方面,许多基础设施破损、脏乱现象比较普遍,在信息载体设施方面,大多高校都设有阅报栏、安装有公用电视等,但校园商业气息却越来越浓了,校园文化氛围也逐渐淡化了.除此之外,在校园课余活动建设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1.重娱乐性,轻教育性.大学课余文体活动总体上比较丰富,但大部分是娱乐性较强而教育性不足,缺乏寓教于乐的意识,因而课余文体活动往往是以大家热闹一阵收场.

2.重学术性,轻思想性.高校经常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但绝大部分讲座内容学术气息太浓,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较少,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的讲座不多.

3.重形式,轻实效.如每年三月份本用于先进思想教育的学雷锋活动如今几乎格式化了.因为搞形式主义,这些活动不能很好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所以越来越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误导学生从形式主义的活动中获得相应的荣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功能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许多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教学活动所不能企及的作用.

价值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对校园精神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引导师生自觉按照学校的精神指向开展工作、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师生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师生为实现学校所倡导的目标而奋斗.因此,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全校师生的“航标”,它所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必定为大多数人所推崇和追求,它所否定的事物和行为,也必定为大多数人所批判和鄙弃.良好的校园文化这种导向功能,可以把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新要求.

道德行为规范功能.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组成成分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须遵守的,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凡是遵守纪律、符合规范的思想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一旦与学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相悖,自身就会产生内疚感,甚至会受到他人的谴责和相应规章制度的惩罚,进而有效抑制和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因此,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做后盾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它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和行为水准不断得到提升.

调适激励功能.研究表明,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教育容易实施并易取得成效,反之,则难以进行.一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整洁有序、景色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生活其中的大学生陶冶性情,纯净心境,保持愉悦、乐观的心情,也使他们能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以及体现校园精神的制度文化,既对大学生具有导向与凝聚作用,又对大学生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始终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心灵的粘合剂,能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师生员工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优质环境,激发大学生的成才,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人格塑造功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使校园主体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启迪,滋润心田,涵养德性,进而上升为情感和意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品格,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师生员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及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

三、加强高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所以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不妨解放教育,不拘泥于课堂或书本理论的形式教育,加强校园课余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利用思想政治的“潜”教育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先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同大禹治水般“因势利导”,方能取得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充分挖掘校园的建筑布局、校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育人作用.要真正落实“党团工作进公寓,学生辅导员进公寓,安全保卫工作进公寓,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公寓,校园文化进公寓”的“五进”工作,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经常走进学生公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方面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重视学生的寝室文化建设,要把寝室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如经常开展“文明寝室”、“和谐寝室”评比活动,把寝室打造成学生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安居乐学的温馨的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上要时刻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破除仅仅把校园文化用于活跃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认识上的狭隘理念,行动上要积极为高校校园文化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通过把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经费纳人学校预算,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等,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下,在继承民族、本校优秀传统和借鉴外国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结合形势的发展,利用物质的保障,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造出体现时代性、规律性、独特性、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从而培育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刘雨凡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