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54 浏览:4920

摘 要 :中治作为一门文科知识,它虽然在考试分数上不如语文、数学、外语占的比例大,但是它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的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很多学生对中治没有兴趣的问题,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为政治教学走入正轨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 键 词 :中治;世界观;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57-02

中治因为各章节的连续性不如其他学科,所以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并且这种现象非常严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教学联系起来,把各章节的内容联系好,同时在讲课过程中多引用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对政治产生兴趣.

一、中治的特点

中治是一门文科知识,它是一个对社会的综述性课题.它的章节之间联系性不是很强,所以它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来讲授.学生对政治的评价也是最有争议的,有很多关心时事的学生就喜欢政治课,而一些对时事不了解的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就全无.

二、政治教学中的问题

中治教学有很多独立的特点,例如联系性差,这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对政治学科失去兴趣.同学们对政治学科失去兴趣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因为政治课本身的问题.政治课本中的内容连贯性非常差,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这些学生要么觉得学习这个没有意义,要么就觉得这门课连贯性不好,还认为初三的时候还要整体复习,现在记住了也没有什么意义.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政治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在政治课上睡觉,甚至逃课的现象.第二,体现在学生本身方.学生们对时事关注较少,而且中专的学习压力大,加上作业比较多,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够时时关注时事.对时事的不了解,也就必然会忽视对政治的兴趣,因为政治是一门反映时事的学科.学生们对政治不感兴趣,是教学的一种失误.政治学习会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人都是离不开政治的,如果和政治彻底脱离了关系,那么就和社会脱离了关系.我们都知道人的属性是社会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社会方面考虑,人是离不开政治的.

三、兴趣课堂

解决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一个方案,那就是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兴趣氛围,让他们对政治产生兴趣.兴趣课堂的建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在我们的平时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设置兴趣问题,让学生们参与.在政治授课过程中,有关法律的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也是教学的重要切入点.例如小明在学习政治中的法律之前,对政治不了解,对法律也不了解,而他了解最多的只是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方面的内容.他邻居是一个非常不孝顺的人,把老人独自放在老房子里,很少去看望老人.后来老人生病后,不能自己做饭,邻居居然每天只给老人送一顿饭,而且一般都是难以下咽的食物.小明学习到法律这一章后,就有意识地想去帮助这位老人.他给邻居讲了法律中规定的赡养老人义务,可是邻居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是说说而已.后来小明给农民频道的帮大哥联系,告诉了帮大哥实情.帮大哥后来带来了法律顾问,在调解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邻居明白了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后来他不仅向小明道了歉,而且还主动将老人接到自己家里来赡养.这件事情对小明的影响非常大,从此之后他意识到了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后来,老师给小明上台演讲的机会,让小明把事情的始末讲给同学们听.也许同龄人说的话会更有渲染力,学生们听了这件事之后,都明白了自己对政治和法律的不了解.从此之后,他们都非常喜欢政治课,而且政治成绩也提升了很多.开展课下活动,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学过程比较沉闷,所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下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也可以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例如,社会的不公平问题,可以成为同学们讨论的话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就会自主去查阅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有目的的学习和漫无目的的学习,其效果必然会相差很多,这就是兴趣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一些人犯法了,但是最后他们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间太短,一种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完善法律的任务应该落在他们身上.学生们受到鼓舞,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政治了.对于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讨论,但是也不能够让学生们尽情去讨论,否则课堂的内容和意义就完全失去了.例如,一些学生在讨论抚养问题,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是被父母精心抚养的,但是一些孩子由于家庭问题,都认为自己是被大的,所以他们将来不考虑赡养老人.这些问题其实是非常幼稚的,我们不能够打击学生的思维,但是我们应该给他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不能任由学生们去讨论,否则就会形成一种“放羊式”的教学课堂.


政治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不能够否认某一个同学的思想,因为他们是最有活力的,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可能在将来能够得到实现.我们之间的代沟使我们很难理解学生的真正思维,但是我们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该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毕竟天才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他自己发掘出来的.历数历史上的名人,哪个是老师教出来的,他们的真正水平远远高于老师.他们年龄还小,对社会不了解,所以在学校的小圈子里,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畅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