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语文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485 浏览:82625

摘 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着“重意识形态表达、轻语文素养培养”的片面认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本文主要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进行探析.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 视野 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SUN Yue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ng 100875)

Abstract Tools and humanity's unity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courses. For a long time, there is a "hey ideological expression, light language literacy training"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in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nature of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subjects and lack of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certainty.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PEP language teaching (seventh grade book)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Chinese education

1.课文标准的选择

全书共有课文31篇.中国作家所著的有23篇,占74.2%,外国作家所著的有8篇,占25.8%.文言文及古诗词共有5篇,白话文占26篇,古诗词及文言文仅占16.1%.革命年代的文章有10篇,占全文的32.3%.


从本册教材课文的选择标准可以看出,教材中的课文以中国作家所著为主,中外差距悬殊.文言文及古诗词所占比例较小,以白话文为主.革命年代文章与和平年代文章相比比例较小,但所占比例仍不可忽视.文风积极向上,作家选择以党作家、鲁迅阵营、资产阶级文学阵营为主.

2.课文中意识形态的表达

2.1 批判封建礼教,热爱社会主义教育

鲁迅的两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都被收录其中.多年以来,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极端地向“批判、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本性”上套,在其课文主旨的把握上,也存在一些疏漏与偏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概括为:通过百草园中充满乐趣的生活与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枯燥无味的生活的鲜明对比,表现作者对自由、愉悦生活的热爱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文后的 “思考和练习”也向着已经限定的主题思想看齐:“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都有着怎样的印象?作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道思考题实际上是暗示学生回答:文章是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描写中,深刻地揭露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摧残.笔者认为这个解读太过牵强、生搬硬套.我们在孩童时代难道没有因逃课贪玩、不完成作业而受老师责罚吗?难道没有在上课的时候信手涂鸦,画老师的画像吗?这一切不过是儿童好奇贪玩的天性罢了.

《社戏》描写了作者幼时和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的一段充满童趣的江南水乡生活经历.课文主要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现人性之美、民风之纯.至于把《社戏》的主旨内涵解读为:“控诉腐朽的封建礼教对儿童思想的束缚,歌颂农村儿童感情的纯真、农村民风的纯朴、劳动人民品质的美好”,确实存在偏差.这篇文章年代久远,当时的作者住在城中,远离自然,根本体味不到乡间的趣味.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看社戏,又有大批的小伙伴陪伴着,做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事情,难道不是作者所说的“乐土”吗?

《木兰诗》描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课文诱导着大家做这样的思考: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视为是违反常理的现象.文章的主旨内涵是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让我们认识到今天男女平等的美好生活,都是社会主义给我们带来的.

《检测如生活欺骗了你》主要描写了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仍然执著地追求理想、正义.告诉学生要自信、自强、热爱生活.

几篇文章都宣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童年才能充满欢乐与欢笑,不用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腐朽的封建阶级的剥削,不用忍受无边的黑暗.女性才可以追求自己的权利,同男性一样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

2.2 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

《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都是爱国主义主题,旨在激励爱国热情,以坚强的意志保卫中国,重德育情感的熏陶.这些文章都是由历史悲情延伸到民族自豪感,传递着对帝国主义及日本的仇恨.

《邓稼先》、《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三篇课文都塑造了典型的英雄人物,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

《竹影》表现了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源远流(下转第71页)(上接第68页)长,明显指出了西洋画的浅显;《口技》则表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高深莫测.两篇文章都意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3 高尚情操教育,向英雄人物致敬 《伟大的悲剧》写的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队角逐南极点失败,在归途中又全部悲壮覆没的故事.文章体现了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引领学生在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基础上,学习他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音乐巨人贝多芬》则与张海迪的故事类似,都表现了身残志坚的伟大品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领学生们感受到了大文豪们超人的智慧与优秀的品质;《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告和吕蒙学有所成,激励学生勤学上进.与《伤仲永》的结果不同,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激发同学们要有顽强的意志,并为后人造福;《两小儿辩日》旨在学习古人那种勇于探求真理、敢于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的谦虚谨慎与实事求是,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荒岛余生》表现的是一种鲁滨逊精神,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应冷静勇敢面对,排除万难,走向成功.

2.4 提倡以“和”为贵,构建和谐社会

《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都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章,告诫人们要珍爱动物,不要侵犯动物的生存空间;《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赞扬父爱和表达乡愁的文章,表现了海峡两岸人民都希望祖国统一的呼声.《丑小鸭》这篇文章与梦想和坚持有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是一只丑小鸭,只要心存梦想,坚持去做,定会成功;冰心的《观舞记》赞叹了印度的美丽艺术,从国家到天下,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实现世界人民的大团结.

教育是有阶级的,教育是为阶级怎么写作的工具,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西方相关的微观经济学中,其字里行间都充满着“资本”.在中国革命史中,革命者通过话语建构了一个充满阶级斗争的世界,这种建构的成功使得革命变得正当,这也体现在语文课本革命年代的文章中.而如今倡导的主题以和谐社会为主,编写者也通过话语构建了一个充满和谐的世界,这种构建使社会中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等行为有了高尚的解释.

3.语文教材该不该讲政治?

语文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科技进步与发展等,爱国主义、和谐社会成为课本的主题,但问题依然存在.其一,教材通过一系列战争故事或者暴力教育如《土地的誓言》传递着对日本人的仇恨.其二,政治宏大叙事的教育传递的内容是否太高尚、太沉重.有些人学习了这些所谓的舍己救人、为国献身等高尚品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慷慨激昂,所写的作文字里行间也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绪,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连最基本的不闯红灯、乘车文明礼让、尊老敬幼都做不到,这些现象确实让我们感到困惑.

怎样才能走进语文教育的本质?笔者认为:当下的语文教育,应科学把握语文学科的定位,突破固化的教学程式,积极践行课改新理念,探索语文教育的科学方法;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引领学生扎实有效地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与运用;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个性解读等,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而非灌输,积极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强调与学生生活积累的深度对接,在学习、感悟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