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21 浏览:17153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所引发的重大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实效性的取得.因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优化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为完成“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任务目标,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释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指发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相似度检测对接受客体进行的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包含5个阶段:第一,反映阶段.它是接受主体凭借感官系统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等移入大脑,并进行复制和再现,从而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与之相关或对应的形象和概念.第二,选择阶段.它是接受主体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依据主观或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进入认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确定对每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成分的取舍态度,以及容纳、排斥信息的过程.第三,整合阶段.它是接受主体凭借大脑对经过反映和选择进入观念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材料进行加工,使之与原有思想观念结构发生接通的建构过程.第四,内化阶段.它是接受主体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活动,对建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点进行检验,使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体意识并能指导主体的社会行为的积淀过程.第五,外化阶段.它是接受主体根据意识的积淀主动实施社会行为的过程.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2.1 重知识吸纳、轻人文精神追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由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驱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弱化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弱化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缺失.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人们为着力求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中立于优势地位,凸显了竞争的作用,激烈的竞争进一步强化了个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据《当代中国青年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与特点》的调查显示,52.9%的青年认为走向成功的首要因素是能力强,因此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注重专业学习,注重技能的培养,这种功利性的取向使他们不再探究生存的意义,缺乏对自己精神灵魂、情感世界的关注.

2.2 逆反心理作祟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接受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与社会要求对立、与教育者期望目标背离或与事物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某些说教呈现为“检测、大、空”,虚而不实,一刀切,不讲“序”;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方法太简单,或是硬性灌输,或是简单训斥,甚至讽刺挖苦,伤及人的自尊,这些现象均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方法

3.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激发接受需要

针对大学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错误认知而导致接受需求和动力不足的问题,教育者要着力帮助其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知,有效激发其接受需要.具体而言,教育者要利用大学生获得新知的需要充分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对自身价值的评析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等各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利用大学生求证释疑的需要阐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回应对当前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疑问和对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迷茫困惑,从而指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生;利用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人格、开发潜能、提升思想境界、完善品格、培养当代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所特有的意义.

3.2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良好社会环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了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社会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完善家庭环境,优化学校环境,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3.2.1 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党和政府与有关主管部门是优化环境的主体.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政治氛围,使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在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时,既坚持先进性,又做到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让典型更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3.2.2 完善家庭环境,营造和睦、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生作为家庭的分子所接受的影响是最持久的.家庭环境是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营造和睦、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水平应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脱离孩子实际,超越孩子水平的期望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作为家长应当面对现实,合理的调节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减少其抵触情绪.其次,家长与孩子应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父母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对其错误应该耐心地予以指出并督促其改正,并支持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各种兴趣爱好.最后,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尤为重要.

3.2.3 优化学校环境,努力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首先,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网的建设,要真正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其次,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巩固作用.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怎么写作、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并将学生社会实践成绩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教育,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