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课的大学生幸福感

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723 浏览:145827

摘 要:当今,幸福感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幸福感不仅关乎着他们个人的成长,也关乎着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目前仍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机融入幸福感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的需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更是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如何在让高校思想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生命的“诗意栖息地”的同时,增强其幸福感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 键 词 :大学生;幸福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68-02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幸福感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2年3月5日在参加江苏代表团会议时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同步提升”.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特殊年轻群体,他们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幸福指数如何,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如何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们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唤,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一项全球性的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生活满意程度和幸福感被排在特别重要的位置”[1].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有着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在很多大人的眼里,他们是“幸福的一代”,然而,大学生自己又是如何认识幸福感的呢?近年来,江苏、安徽、辽宁、北京等地高校的一些学者都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感处于中等或稍偏上的状态.其中,田芸等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636名年龄在18~24岁的大学生作为问卷对象调查后指出,大学生中7.71%的人感到生活极不幸福或不幸福,45.13%的人感觉较幸福,15.09%的人感觉很幸福,39.78%的人持中间态度[2].严标宾等人从48个国家和地区选取了10 0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指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3].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90后”大学生有了太多的迷茫:学习的迷茫、生活的迷茫、交友的迷茫、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迷茫、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的迷茫、求职的迷茫等这些迷茫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知道幸福在哪里?正因为如此,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个人后因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从而结束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最终也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还有一些菁菁学子们,也各种理由,离开人世,当代大学生的率在不断上升等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泄愤、诚信缺失、疯狂拜金等形式不断出现,大学生早已经不再生活在塔之中,那么大学生的幸福感在哪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活力的青年群体,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国内改革的深化,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产生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认识问题.


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学生对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4].但从课堂教学情况和师生的实际感受来说,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热情,甚至“厌学”,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缺少吸引力原因是多方面的,然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对教学对象的幸福感教育.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大学生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践行德行,要有伴随着品德的愉悦感,因为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其内心的体验有关.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生命的“诗意栖息地”,学生的幸福感自然流淌

(一)以大学生幸福感的获得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时代渴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指出,“幸福必须是生活的,生活必须是幸福的,生命本身就是幸福”.“教育活动的展开当以生命为原点,任何偏离原点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或是对教育的异化.”[5]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幸福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带来更多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幸福的体验,而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

教师应当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化“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学时可以在课前播放学生喜欢的歌手汪峰的歌《存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思考既然我存在,那么我从哪里来?根据教学计划每年给大一新生讲授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在11月份,这个时候恰逢感恩节,我们要求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通过自己的行动如一封家书等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并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心理感受.学生坦言,自己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给自己无尽的爱,且那种爱是不求回报并一直在给予的,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一些学生还感恩了自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通过感恩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待生活,很多同学表示,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老师、朋友对自己的爱,这样学生就在老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基础上,感觉到生活是美好的,而这样的活动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了起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