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56 浏览:97824

摘 要: 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增加了教育的资源,同时也给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应在确保高校网络教育环境安全性建设的基础上,提高辅导员队伍网络教育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好学生覆盖面大的新媒介,并依托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久弥新.

关 键 词 : 高校大学生 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当代大学校园的网络环境涉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管理、怎么写作等各个方面.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当代大学生将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交流甚至语言习惯等方面都与网络密不可分.

网络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视听感强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参与的空间,另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及不可控性也不断干扰着我们的教育环境.多种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多元价值观念的传播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量垃圾信息的泛滥,各种暴力、信息的传播,严重侵蚀着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为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面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面对面直接教育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高校需提高网络意识,探索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把思想教育和管理融入受学生欢迎的网络怎么写作中,形成网上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重视当今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全新的传播媒介,既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促进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多样化的网络表现形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课听报告的方式,网络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与普通文本和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通过其特有的表现方式,营造出多维、立体、活泼的多媒体氛围.寓教于乐,使大学生有更深刻的视觉和声觉效果,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极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鲜活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凭借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只能涵盖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量相对较少;且传统媒介资料的出版、发行等费时费力,使信息和资料不能及时更新,而网络具有很强的资源共享性,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平台,可以使各种信息得到更加充分和快速的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鲜活的信息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和充实.

(三)新兴网络媒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在当代大学生中,以人人网为代表的实名制SNS网站的崛起,重组了高校互联网学生用户的触媒格局.人人网(.renren.)的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12月的校内网(.xiaonei.),在成立之初及一年多时间内,它“以高校校园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混合了门户网站校友录、腾讯空间、博客群落等多种网络社区特征的个性化平台.人人网基本由个人主页(包括日志、照片、状态、游戏、分享等)、本人的好友网络和新添加的公共主页构成.人人网通过技术支持,不但较好地实现了注册用户为中心的个体自我展现,而且同步实现了制造信息、交换信息、分享信息的传播功能,在大学生中覆盖面极广,这折射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力量的迅猛崛起,也表明了一种构建平等互动、即时分享特征的高校网络平台的意愿正在被表达和认可.此外,高校组织的以团支部为单位的微博平台,覆盖面广、学生参与性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团属新媒体的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


这些新兴网络媒介使高校与政府部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家庭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冲击.

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西化教育渗透,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高技术的垄断,推行网络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一定的迷惑,使他们在思想上出现彷徨、困惑、无所适从,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势必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

(二)网络降低了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制约.

网络一般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所以大学生的网上行为也就没有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顾虑.由于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自律性差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在网络上放弃道德制约,为所欲为,久而久之,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演化为道德沦落.同时,网络上屡禁不止的黄、赌、毒等垃圾信息时时刻刻刺激着大学生,自控力弱的大学生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等心理去涉猎这些信息,这必将给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弱化.

(三)网络对大学生健康发展提出挑战.

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化、数字化的生活、工作、娱乐、休闲的网络环境,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主要表现为网上交际成瘾、成瘾、游戏成瘾等,从而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巨大吸引力,使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年学生沉迷于此,不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最终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思维模糊、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反应;同时失去了诸多与社会接触、与他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孤僻和冷漠,甚至自我封闭、逃避本职学习和现实社会责任,最终导致认知冲突、情感冲突、人格冲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对策

(一)确保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规范的建设.

加大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牢牢把握校园网和相关网络的怎么写作性和教育性,建立并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屏蔽并及时清除有毒信息,确保校园网的安全、稳定和信息的健康向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活动空间.同时,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教育,首先要有针对性强的网络行为规范标准,以便于实现自律和他律.其次,高校要加快和改进自身网络硬件的建设,在自身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上下大力气,建立丰富的、多种类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检索网上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只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对学生有了吸引力,才能使学生从校外回到校内,被正确、积极的信息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网络教育工作,注重网络监督.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践行者,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辅导员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不仅要政治意识强,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熟悉思想工作,而且要懂信息网络技术,有网络经验,对学生网络行为有足够的认识,能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信息时代,辅导员需要转化工作方式,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技能.在轻松快捷的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可以听到面对面谈话中不可能听到的声音,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思想引导,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迷惑.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和利用网络信息,要善于过滤、调控和发布网络信息,建立相对完善的网络行为监控体系.一是通过校园网进行监控,在设施的投入和人员配备上给予保障;二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现有的监控体系,牢牢把握网络信息交流的主动权,打好信息交流的主动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广泛开展互联网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形成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工作态势.

(三)充分利用学生覆盖面大的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网络奖惩.

目前学生覆盖面最广的新媒介是人人网.人人网以注册用户为中心设立个人主页,大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写日志、发即时状态、上传照片、参与应用与游戏、分享各种信息.此外,高校组织的以团支部为单位的微博平台,营造了讨论热烈、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在大学生中参与度广,特别是以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热点关系紧密的话题为主题的校园微博大赛,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利用文字(诗歌、故事、微博体)、漫画、照片和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体现了大学生思想的新颖性和时尚性,开创了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也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平台.

在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文明使用网络和网络失范行为人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对文明行为的弘扬,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治.各高校可通过学生组织开展文明上网的倡议活动等,宣传文明上网规范,评选文明上网的行为;同时通过有效的监控手段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及时制止失范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突出正面宣传,反面教育,充分发挥法律保障作用,进一步展示法治的强大力量,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即起到对不良行为的震慑作用,又实现其重要的教育职能.

(四)依托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建设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怎么写作性为一体的极具亲和力、渗透力的大学生网上家园,是网络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依托学校网站或主题网站,可以结合时事有计划地开展征文、摄影摄像、绘画书法等比赛,并将获奖作品在网上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科技文化活动;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专题讨论、活动专栏等,力争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