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政治课堂的构建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62 浏览:14856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同样,一节好的政治课,这三部分也缺一不可.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的是“猪肚”,认为“猪肚”厚重,实在有料,因而但凡公开课,都安排在这一部分.殊不知,这就忽视了开头的精彩亮丽和结尾的释放升华.


一、亮丽“凤头”,巧妙“生疑”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做“晕轮效应”.即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通俗地说,即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由于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节政治课的“凤头”很重要.

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下,“凤头”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凤头”则是问题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常创设一些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在其引导下,归纳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所在.随后,课堂教学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形成“生疑—释疑—升疑”的课堂教学环节.如:在《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教学中,笔者引用了“感动中国”的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的情境.随后,在笔者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形成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2.人的价值是什么?3.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二、精彩“猪肚”,探究“释疑”

“主题”指课堂教学的课题,“探究”指师生对本课主题的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教学把这个环节称作“讲授新课”.新课堂的主题探究环节的处理方法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新的主题探究的核心特点是“探究”,而不是“接受”,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这一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

“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何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恐怕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种看法.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中,“主题探究”的核心就是“问题探究”,这正是“猪肚”所在.在“猪肚”部分,为了刺激学生学习重点内容的兴奋点,教师要巧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处于“激发”状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达到“释疑”的目的.在这一部分,教师往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矛盾:

1.接受间接知识与亲历经验的矛盾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快速接受间接知识的环境和路径.间接接受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不能因为强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接受间接知识,进而否认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的重要性.亲历才能使一个人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体验获得知识的艰辛,才能实现立体收获,既收获知识,又享受了过程教育,体验了学习成功的愉悦.如:在《科学发展观》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通知学生收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图片,课件中采用实名制的形式使用学生的图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他们在“亲历”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矛盾

教师是课堂教学、问题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学生是课堂教学、问题探究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跟进者,没有学生的作用同样没有教学的发生.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会使学生陷入被动,产生消极;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就会使教学无序、低效.如:在《科学发展观》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我为镇江科学发展献一策”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积极讨论、发言踊跃,有个学生看见后面有很多听课教师,提出了“老师写车要写小排量的,减少环境污染”,这时班级氛围被推到了.

3.学习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强调学习目标的一致,强调主题的共性,但共性包含在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没有学生的个别学习也就没有班级教学的总体收获.这就是班级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不收,共同学习就很难维持;不放,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被充分调动.

三、沉淀“豹尾”,“升疑”不绝

传统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这样的一节课曾经是我们拍手叫好的.可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情感,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达成,将会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豹尾”,既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责任编辑 袁 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