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课教育教学的现代性审视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95 浏览:9895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性;超越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正面临着重要性和实效性的落差困境,需要从现代性视域重新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代性根源诉求,剖析其内在张力的贫乏和紧缩以及走向实践领域中的无力和难为,其原因是“社会本位”的膨胀和“主体本位”的缺失、“技术理性”的控制和“价值理性”的消解、“文化堕距黑洞”的充斥和理论的“实践”意义衰微、“理论教育方式”的主导和“事实教育方式”的游离.而解决这种困境的良方是现代性超越之路,即理念维度、视野维度、实践维度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6-0075-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开放性的历史过程.于世界历史进程观之,现代性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趋势;于中国实际发展观之,我国正处于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和社会变革之中.巨大而深刻的新变化,以及产生的新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判断与解答.从现代性视角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种有力的剖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代性根源溯求

当代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祛魅”的现代化过程,“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现代性已经引起了社会整体的全方位变化,同样,现代性以宏图叙事的方式渗透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个方面,使之对社会和人的关照和反思又超越着现代性的桎梏.

第一,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问题的困境凸显,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出实事求是的理论分析.现代性的长波进程与我国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这两股力量的复杂结合与交叉,使得快速转型的中国社会呈现鲜明的两重性和复杂性特点,即“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共存、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同在、充满希望与包含痛苦相伴”,现代社会转型中现代性主流价值导向的经济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滥觞,人们被抛入一个传统价值崩塌和普遍物化的“病态社会”.现代性的价值两重性,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了解放,另一方面人们也忍受着失去方向,失去意义,以及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具理性而来的高风险造成的不安全,如意义的失落,心灵的漂泊,疏离感等等.由此产生了与现代性的宏伟抱负相悖谬的现实:一方面是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另一方面是这种繁荣和进步所制造的贫困、难民和移民潮、“人类困境”、虚无性及对“他者”的抹杀、道德滑落、合理化的蒙蔽等等.而今,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病理学诊断”,也得出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结论.由此所面临的严重冲击,源于现代性的负面影响.只要现代性存在,影响和冲击必然存在,而且在某种裂变情况下,还将进一步激化.如何认识、解决好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负面”的影响严重地向社会主义优越性进行挑战,似乎“历史的终结”得以应验,“马克思主义也终结”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历史上少有的最为繁荣的时期;而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却在解体和剧变,社会主义制度遭到前所未有的收缩,相反,资本主义制度却极其张扬地把自己及其价值体系膨胀到全世界.这些问题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心存疑虑,甚至对“两个必然”的结论产生动摇和怀疑.这些问题表明,对“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恰恰在这个重大的关键性问题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做得还很不够,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被减弱了.

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出科学的理论辨明和梳理.19世纪70年代末,针对法国“马克思派”中存在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马克思曾经毅然决然地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在传播和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形态.首先,众多流派产生.如:“分析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解构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派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这些流派的产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到底如何理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运用于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如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越南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道路和越南模式、老挝的“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道路和老挝模式、朝鲜坚持“主体社会主义”道路和朝鲜模式、古巴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巩固社会主义阵地”道路和古巴模式、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模式;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社会主义模式;社会党国际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三条道路”等.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深刻的分化,既体现了人类思维创造性的多样化和自我分化,也折射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对立.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认为,不同的历史时代会产生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态.詹姆逊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现代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对晚期资本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地位作过集中论述.另外,马克思主义还有同时存在的其他多种形式.那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否存在一源多流或多样化发展的情形,以及怎样看待这种情形,已经成为今天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现代性视野和开阔胸怀,正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样化形态,通过“中、西、马”结合的探讨方式去探索真理,而不能搞“唯我独马”,垄断课堂.深刻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辩证分析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和学派的区别与联系;系统研究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借鉴、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经验”;理性探讨“第三条道路”理论,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等等.恰恰在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做得还很不足,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被弱化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