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内在意蕴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79 浏览:20033

作者简介:仇小敏(1970- ),男,湖南邵东人,哲学博士,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摘 要: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主要内容和价值目标等来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具体政治制度完善、健全、、规范与科学,即达到政治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意蕴.

关 键 词 :;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内在意蕴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0-0057-04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重大战略策略,是通过对那些不适合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进行改革,探索人民群众行使权利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途径,其性质就是社会主义政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谓政治文明就是一种政治实践的运行规则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政治实践的文明状态和进步表现.从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决策来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具体政治制度完善、健全与科学,即达到政治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内在意蕴.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和运动的,事物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人们的思想也要适应这个变化,我们的各项具体政治体制也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曾经说过,他个人的看法也经常改变,因为世界事务实践在变化,事物在发展变化,问题的性质也都在不断变化.加之,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原来的一系列具体政治体制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越来越不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所以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性变革,而且告诫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每一个干部和员都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同志尤其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离开这个基础,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办法就会是不正确的,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就不可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更不可能实现我国高度、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经济运动会为政治运动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旧的上层建筑无疑会维护旧经济基础,阻碍新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而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则保护和促进新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且,“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1]701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因.

政治制度建设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在中国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实践的发展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它为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团结各族人民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和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我国当时的政治体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的,是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不断强化指令性计划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本身不够健全并存在一些弊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正如所指出,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而且“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2]所以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适应我国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的需要,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政治体制的呼声不断高涨,这使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且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他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3]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怎么写作的,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不能成功.而政治体制改革搞得好,就会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如果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首先遇到人的障碍.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即巩固和促进新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体制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各种政治组织、政治集团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是政治规则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化状态.与基本政治制度相比,政治体制更多涉及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具体运行规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塑性.换句话来说,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政治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以便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达到政治文明.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我国的政治制度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缓慢发展于十年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就其基本方面而言,诸如人民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也具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正是通过这样一些政治制度,在建国后的革命和建设中较好地实现了中国的领导和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种政治体制.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基本政治制度,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主义人民的本质特征: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国家政权必须为人民怎么写作、对人民负责.但是,仅仅有这个基本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套具体的制度,包括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各项法律,以切实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切实保证党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有效地发挥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切实保证国家政权依法自主地行使自己的职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怎么写作.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由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奋斗纲领决定的.

改革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彰显政治文明.针对过分集权的政治体制,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等现在机构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面的权又收了上来.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上半年经济发展速度比较低,就有这么一条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从何入手,要很好研究.一九八○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现在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不然的话,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拖拖拉拉,互相扯皮,你这边往下放权,他那边往上收权,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4]160这些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他认为,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本原因是政治体制的一些具体方面、具体制度不合理不健全,“我们的一些制度有缺陷”、“政治体制存在弊端”,并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333而克服这些弊端的根本出路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因此,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政治体制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什么内容应该议一下理出个头绪.我想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4]178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主要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领导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改变不适应政治发展的具体政治制度和特殊规章制度,从而建立起适应和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所以,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价值目标来看,催生着政治文明.

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近期目标着眼于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现象、封建主义影响这些明显缺陷,重点落在领导体制的改革.指出:“对中国来说,就是要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做到这些,我个人考虑有三条:第一,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就是说不要僵化,要用新脑筋来对待新事物;第二,要真正提高效率;第三,要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4]24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正如所指出,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各项法制,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精兵简政,真正下放权力,扩大社会主义,把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征和基本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正如所指出,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他还说:“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4]178就是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保证充分享有各项法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充分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参与决定、管理国家大事以及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权利.高度必须要有完备的体制作保障,有高度和完备的体制,就可以使各级领导机关的决策在化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化,一切国家机关和各种组织各司其职、运转协调.高度和法制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都能各司其职协调运转,使各级领导机关的决策化科学化,使整个政治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的目标中,高度是核心,完备的法制是保证,效率和活力是新的政治体制的表现特征和基本要求,这也是政治文明的特征和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