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课的深度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859 浏览:70046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高校的部分师生中有思政课“不重要”、“没必要”的观念.要改变人们对思政课的观念,实现大学生真心愿学并切实受益的目的,根本问题是要在教材建设上狠下工夫,编写一套内容新颖、切合实际的高校思政课教材;关键问题则在于学校领导从思想深处感到思政课必要和重要,真正重视它,着力抓好它,并保证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综合素质高的思政课师资队伍.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课;重要性;教材建设;学校领导;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57-02

作为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名教师,时常在想,高校的思政课为什么缺乏应有的吸引力?问题究竟在哪里?下面谈谈高校思政课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见解与建议.

一、思政课究竟重要不重要

近些年来,重视思政课和思政课教材的建设,人们好像不应该再有“思政课重要不重要”的困惑了,可事实给我们的教训是,似乎思政课不怎么重要.

首先,在高校有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思政课认识不到位,甚至颇有微词.他们不仅藐视思政课,更看不起思政课老师,认为思政课“没用”,“白白占用了那么多学时,搞得专业课学时紧张”.认为思政课老师“都是耍嘴皮子的,事情都让你们给弄坏了.”有的人甚至公开提出“应该取消思政课”.如果思政课真的很重要,一些教师或管理人员何以如此不自重,非要跟学校的重要工作和重要师资力量较劲呢?

其次,一些高校领导对思政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据观察,高校领导表面上还是比较重视思政课的,尤其是分管这项工作的学校领导是重视思政课的.但是,一到具体工作,特别是涉及钱财物的安排时,就能看出领导者的态度.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办公条件和设备,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明显较差,而且长期得不到改变;二是几年前广东省率先提出,高校思政课要实现每年生均20元的专项办学经费,并下发省委、省政府文件,要求各高校贯彻落实.①省教育厅也再三要求各高校切实保证思政课生均20元办学经费的到位.但这一要求在很多高校落实起来并不顺利,有些学校形式上是落实了,但又通过种种名目使这项经费大打折扣.面对如此状况,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有关领导都没有充分重视思政课,如何能保证思政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呢?

其三,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也缺乏应有的认识.据笔者执教思政课的感受和对大学生的观察,虽然不能简单说大学生不愿意学习思政课,但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学习思政课是缺乏积极性的.为什么大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积极性不高呢?一是他们认为思政课对于自己“没用”.他们认为思政课学得再好,即使考100分,也不是“真本事”,将来也不能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因此,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就缺乏动力.二是他们对思政课缺乏“兴趣”.为什么缺乏兴趣呢?可能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课教材存在问题.通观思政课四门主课的教材,似乎都较缺乏“可读性”,难以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是两门课的合成(严格讲不止两门课),硬是把“道德”和“法律”两大学科组合在一起,人为的因素太大,不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而且两个学科组合之后,内容高度压缩,尤其是法律部分简直就是“压缩饼干”,内容被搞得支离破碎、前后颠倒,即使让成年人读这些内容,也很难读懂法律的基本内涵,应该说法律体系的科学性在这里受到了损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尽管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有所不同,但就内容来看,与中学历史教材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而且还不及中学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有吸引力,学生对这本教材有自己的看法,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教材仅从标题看,就不会给人很好的感觉,因为它显得过于冗长,再加上内容结构不够合理,实难引起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则理论性太强,远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读来索然乏味,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然教材不能吸引学生,那就要靠老师的讲授来打动学生了.然而,思政课老师的知识和能量有限,在没有提供引人入胜教材的条件下,很难保证能以精彩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事实上大多数老师的讲授并不是都能吸引学生,特别是在实行合班、大班上课的情况下,要说课堂效果有多么多么好,是不太可靠的.多年来,笔者先后听过几十位思政课教师的课,从课堂效果来看,有些确实不错,但有些人的课并不理想.就思政课整体而言,虽然我们不排除有少量的思政课老师以自己的特质和才华可以把思政课讲得很精彩,使学生很“爱听”,但是,目前一般高校每届学生都有一百多个班甚至数百个班级,单靠少量老师的“特别才能和表现”能解决问题吗?况且,学生“很爱听”的思政课教学,如果细究起来,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很难作为经验推广.

从理论上讲,我们都不否认思政课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如果大学生毕业时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觉悟,没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法律素养,是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格格不入的.应该说,思政课的重要性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大学教育的实践中,它的重要性、重要地位却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忽视了、虚置了,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党和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应该拿出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解决思政课以及思政课老师的实际地位问题.同时,要在高校以至全社会营造重视思政课、尊重思政课教师的良好氛围,让教者安心、开心、耐心,让学生热心、用心、专心.只有这样认真做下去,思政课教育的现状才会逐渐改观.

二、思政课实际效果的根本

应该说,课程内容是教学效果的根本,没有吸引人的内容,效果只是暂时的或者是表面的;措施和方法只能强化和提高效果,不是最根本因素,作用是第二位的.有些课程并没有刻意讲究教法,却很能吸引和打动学生,如计算机基础、英语、文学欣赏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这些课程的老师并没有像我们思政课老师这样,要千方百计寻找各种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谁能说他们的教学效果不好呢?谁听说过学校领导为这些课程的效果而担忧呢? 如前所述,我们使用的思政课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体系结构上,都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和兴趣,就必须在思政课内容的调整改革上下工夫.这是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应该由作出决策,可以在广东等省市进行试点.具体应当构建怎样的思政课程科学体系,笔者难以提出可行的方案,但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愿意在这里提出来.

笔者认为,在未来新的思政课程体系中,法律课程的地位应当提升,还是应该独立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程,而且内容要拓宽和加强,课程结构体系要优化.之所以如此,是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相适应的,是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要求相一致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知识群体,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这是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和优秀建设人才所必需的.而目前思政课的教学体系,由于法律内容的被严重压缩与肢解,根本不能承担和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此外,还应该开设一门叫做“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的课程.这门课程应该包括三大板块:一是系统简略地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我们的传统美德;二是集中阐述公民社会和公民素质;三是重点讲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内涵和基本道德规范.这一课程结构的初步设想,是与我国近些年来提倡的文化和道德建设导向完全吻合的.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丢失,对现实公民道德建设的忽视,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严重下滑,出现了一系列查重案件,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位.

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理论方面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笔者认为这方面可以少而精,不能面面俱到,正如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1]为此,应该开设一门叫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课程,该课程包括两大板块:一是介绍并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理论观点;二是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创新.考虑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要在教材建设上狠下工夫,力争搞出一本面貌一新的好教材,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打好基础.

除了这三门课程之外,目前正在开设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课必须继续设置,并要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使之更受大学生的欢迎.笔者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提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要重视“请进来”,即经常邀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作报告,提高这门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应有的品位.

三、思政课建设的关键

很简单,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是人,具体说就是高明的学校领导和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

学校领导是关键.说学校领导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关键,人们可能都很认同,但说学校领导是一所大学思政课教育和建设的关键,或许有人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其实,学校领导是大学思政课教育和建设的关键一点不虚.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里,思政课教育和建设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高等院校办学目标所决定的.因此,无论就大学的领导集体而言,抑或是就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来说,都必须切实重视思政课教育和建设工作,也就是说这种“重视”不仅是摆摆架势,走走形式,而是内心上感到思政课必要和重要,它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非做不可,不做好不可.师资建设、经费保障、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培训提高等等,哪一项也不可忽视,哪一个也不能少.作为一所大学领导,在这些方面都应该筹划和部署.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学校领导事必躬亲,不分巨细样样布置安排.总之,一个高明的中国大学的领导,应该是一个重视思政课教育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否则,这所学校的工作就会发生问题或出现漏洞,甚至还可能出现大问题.事实上,有些高校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不到位的,存在着重视不够、支持不力等种种问题,甚至导致学校在经费配付、师资培训等方面都有严重偏差.笔者认为,凡是不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16号文件、对思政课教学和建设造成被动的高校,其主要领导就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

师资队伍也是关键条件.在教学的诸因素中,教师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落到实处并收到成效,师资队伍是关键.因此,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行动上切实搞好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呢?应该说,长期以来,各地高校在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成功的做法或经验,譬如: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专题教学、科研经验交流会;挖掘和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加大教学、科研奖励的力度,尤其是重视激励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培训工作逐步制度化,大力支持教师的培养培训,鼓励年轻教师进修深造,获得更高层次学历学位,等等.这些好的做法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文不再赘述.这里想说的是在师资选聘工作上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一是担任思政课教师的条件问题,二是严把思政课教师“入口关”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操作.


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层面,思政课教师都被认为是很好当的,只要政治上没问题,似乎什么人都可以担当思政课教学.因此,管理干部、行政人员,甚至没有相应文凭的人,在原岗位上干不下去了,或者是不想干了,有些就堂而皇之地转岗当起了思政课教师.这种情形本身所折射的正是社会和学校不重视思政课的现实.近些年来,这种现象很难看到了,尤其是在高校已经看不到了.然而,在高校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新聘思政课老师必须是博士,硕士毕业生已经没有这个资格了.这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选聘思政课老师究竟要讲什么条件?一律要求有博士学位合不合适?笔者认为,思政课老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位是必需的,但不一定要求都有博士学位.从实践上看,思政课老师的爱岗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善于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的责任心,热爱学生的宽慈胸怀,良好的师德修养等等,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选聘思政课教师绝不可忽视这些条件.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同时,有博士学位更好,没有也可以聘用,不可太过苛刻教条.相反,检测如一个人虽有博士头衔,却不爱岗敬业,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与同事合不来,对学生没耐心,没有师德,缺少奉献精神,这样的人绝不应该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可见,简单片面要求博士学位是不合适的.而且,还要看到,有博士学位的人一般年龄都在30岁以上,如果思政课教学团队都是博士的话,助教职称将不复存在,如此一来,师资队伍的年龄和职称结构亦不够科学合理了.

因此,高校的人事师资机构和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在选聘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中把好“进人关”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否认,在以往的高校教师选聘实践中,有些院校曾因“人情”等因素,在一些教师的引进上考虑不周,把关不严,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源头上把好关,我们应该做到:一是坚决杜绝人情关系,教师选聘信息必须在网上公布,在全国范围内诚聘优秀人才;二是选聘机构对应聘人员的试讲、科研水平等应进行公开评分;三是应加强对选聘人员的调查,不仅调查其教学研究能力,而且要调查其为人处世、道德品行等方面的情况.另外,还应该强调党员这个条件.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