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政治山芋?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80 浏览:118323

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即使在我最疯狂的梦境中,也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发展到目前的程度.北京既保留着中国传统音乐,也成为了发展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都市.毋庸置疑,这个国家正在迈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过去的30年中,关于中国的关注都聚焦在开放政策上,而现在,焦点正在转移到中国“走出去”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1月6日,我在伦敦参加了由中欧商学院主办的“寻求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的会议.在这场会议中,尽管来自中国与西方的各位演讲者在诸多话题上观点差异显著,但是各方却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合意——目前中国“走出去”策略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当中国的企业家们希望从主要的出口商变身为投资者时,无论他们选择的路径是海外新建工厂还是跨国并购,交流都是一个主要的潜在难题.此处必须预设的前提是,相对于进口,任何跨境投资都会被认为更有经济民族主义反弹的潜在危险.无论从上世纪60年代欧洲对于美国的投资,80年代对于日本的投资以及现在对于中国和印度的投资,这些案例中都能看到这个前提的真实性.尽管欧洲与美国也经常会有一些潜在的反弹的小动作,但是它们都已经理智地向国外投资者开放了.而东北亚的经济体对于外来投资则是守卫森严.比如说在韩国和日本,你几乎找不到任何跨境直接投资.而印度也因为抵制外来投资而闻名,这一点在现在有关外商投资零售业的争议中就可见一斑.而在上述方面,中国已经做到了更加开放,这也是中国的开放政策很成功的原因之一.在2000年时,中国还缺少拉丁美洲的贸易伙伴,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不仅成为了大部分拉美国家主要的贸易伙伴,也在拉美进行了大额的投资.中国现在不仅是巴西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巴西最大的投资伙伴.此外,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中南美洲提供的资金比泛美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银行以及世界银行三家银行提供的总额都要多.在非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中国也开拓了这样的局面.中国的投资者也正在寻找向欧洲和北美市场扩展的机会.到目前为止,最知名的即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及联想对于IBM的PC业务收购.2005年由于政治干预,中海油收购UNOCAL失利,诠释了某些紧张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与此同时,文化的敏感性也可能影响收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在平衡考虑中国的投资的问题上,虽然原则上皆是欢迎的,但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性质仍是一个给他们带来恐慌的元素.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全球玩家,取得充裕的资金只是最早期的功课.更具挑战性的是文化冲突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与当地的股东间建立信任和承诺.对于文化的感知至关重要,也就说投资者要理解其投资地区的民众的观念、期望和生活方式.中国的跨境投资者还要有敏锐的政治触角,以了解甚至是预期中国的对外投资将会遇到怎样的政治待遇.正如我此前预料的那样,无论在哪里、无论投资来源,外国直接投资都会是潜在的政治热山芋.而中国面临的情况只会有过之,因为中国是这一领域的新面孔,也因为对于在世界各地甚至是亚洲的许多人,中国并不为人所熟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