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38 浏览:85047

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而指导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平等、尊重的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的必要性.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制理念亟待改善.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居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和被迫接受教育的从属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者只注重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的教育,而忽视教育对象主体性和能动性理念.这就过多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管制理念,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发展怎么写作的理念.这些做法大大降低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个性尊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过分注重群体教育、过分注重共性培养的误区,只重视共性培养,缺乏对个性尊重、包容与塑造的教育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一个远离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实际与现实生活领域的空洞说教.在一个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息开放、价值多元、包容个性的社会环境中,忽视人的主体地位,漠视个体的差异性,依靠权威灌输和压制理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怎么发表展相悖论的.

因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须实现更新,以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和当前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为更新思路.

二、社会工作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 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人道主义原则指导下的专业性的助人活动,“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这也是社会工作与其它助人活动的本质区别.所谓助人自助,就是通过帮助有需要的人在解决眼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充分发挥案主自身的潜能,增强其处理问题的独立性,使其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最终达至自我超越,实现从“受助”向“自助”的转变.这一理念认为,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一位案主都有潜在的发挥自己优势、解决自身问题、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只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即通过帮助案主正确理解和认识他们的能力,以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并发展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解决同类或更广泛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助人自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在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往往缺失了“助人自助”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在“授鱼”,而不是旨在挖掘与发展大学生自身的潜能的“授之以渔”.这种只重视灌输式教育、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很难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发挥.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入助人自助的理念,实现由“授鱼”向“授渔”的转变,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

2. 个性尊重.

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主体性,都具有被尊重的需求.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尊重案主,这也是助人自助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尊重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尊重的理念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日益高涨的自尊意识和主体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唤.审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往往缺失了对学生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培养,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从培养;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全面发展的愿望也就难以实现.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贯彻尊重的理念变得尤为重要.贯彻尊重的理念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真正明确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发挥主体性作用.


贯彻尊重的理念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发现和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者要确立个性教育的思想理念,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个性化的教育手段,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满足不同的需要,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3. 平等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既是一个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引导、影响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的这种主观期待的实现和受教育者真正的得到发展是双方共同遵守人格平等的价值理念,平等交流、亲切沟通的结果.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友好、无拘无束的教育氛围对教育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工作对象,尊重他们,承认他们的权利”,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工作对象的平等性,尊重他们本身的人格尊严、情感和能力,承认他们作为合法公民所应当“享受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和资源”.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知识经验的差距,教育者常常视此差距为自己的优势,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并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其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居高临下式的灌输一接收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育者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成为被动填充的容器,只能被动接受与服从.事实表明,在大学生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意识、权利意识日益觉醒的情况下,这种不平等的教育理念与形式已经失效,迫切需要引入社会工作中的平等理念,并真正的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因此,教育者必须树立平等的理念,强化教育活动的“双主体”意识,与受教育者建立双向互动的平等关系,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走下权威的“神坛”,主动接近学生,走进学生生活,畅通与学生进行心灵与信息交流的渠道,“转变教育实践中单一的教育者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主体绝对权威、客体被动服从的模式,放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的命令方式、居高临下的方式、压制的方式,建立教育者与学生互为宾主、平等互相交流的模式”,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主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