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两家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应用其影响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121 浏览:58484

【摘 要】阳儒阴法是西汉武帝采取的一种政治统治术,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沿袭采用并屡试不爽,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政治生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笔者试从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两方面对其应用和影响加以阐释.

【关 键 词 】阳儒阴法;专制集权;人治

一、儒法两家政治思想在传统政治体制中的应用

阳儒阴法是西汉武帝实行的一种兼综儒法两家政治学说,使其互为表里互为应用的政治统治术.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仅仅推崇儒学,而是王霸兼施,儒法并用.实际上在整个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阳儒阴法的应用都屡见不鲜.在强行推行价值理念和强行同一思维模式两个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君主民本、君贵民贱的价值理念

法家韩非子主张,现世君主应拥有无上的权力,处在权势之巅君临天下,实施赏罚之法和察奸之术御驭万民.中国古代社会极重祭祀,也是君主强化自己权威的一种方式,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1].君主通过祭祀天地,使君主的统治权威得到上天和人民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使君主权威的合法性和无上性观念强化于人民意识.另外,儒家的“仁政”思想以重民、保民为基调,自然深受下层民众的普遍欢迎,所以各代王朝执政者都情愿把自己伪装成仁义道德的圣贤君主,用儒学仁爱理论来掩饰政治需要,内法外儒、儒法互补,法家思想退居幕后继续指导,儒家仁爱成为统治者御驭万民的招牌.当儒家的仁爱无法达到统治者愚民的目的时,法家的刑罚就成为稳固其专制统治的主要工具.

儒家孟子提倡仁政,荀子提出“君舟民水”.民本一词出自《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基本思想是指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对国家的盛衰兴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统治者行事必须为民众着想,赢得民众的支持,从而使自家的江山社稷长治久安.但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替民作主而绝非给民众权力让其自己做主,与现代意义上的有本质区别.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治世还是乱世,中国传统社会始终是尊君、贵君的,虽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但是民本只是统治者维护王权的一种手段或工具,重民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二)君国一体、孝亲忠君的思维模式

君主时代的王法就是君主一人思想意志的社会公开化,是臣民强制性的原则规范.而且,主张现世君主将天下国家收为自己囊中之物,“国者,君之车也” [4];“邦者,人君之辎重也” [5]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中,国家万物万民都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和个人利益,君主俨然是国家的化身,这就促使人们形成君国一体的思维模式.同时,君国一体还衍生出这样一种意识,就是所谓的忠君等于爱国,君国同一的思想意识对于国君自然欣然接受,无非是增加了控制臣民统治国家的筹码,但是却混淆了臣民是非判断的衡量标准,从而造成“朕即国家”“国家即朕”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历史上专制君主的心中毋庸置疑.


强调君国一体、忠君爱国的思维模式还源自于中国古代特有的家国同构模式.中国古代社会整个国家被看作是家庭的扩大化,在这个结构中,君主就是“君父”,老百姓就叫“子民”.家庭是国家结构的核心,家族的家长制与国家的君主制具有紧密关联.而且儒家先哲也一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模式以及忠孝仁义的主张.家庭的孝亲教育为人们日后步入社会作忠臣顺民奠定了心理和情感基础.进而从情感上强化人们的君国一体,孝亲忠君的思维模式.

二、儒法两家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阳儒阴法贯穿于于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社会之中,势必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国家的行政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留下很多积淀.

(一)崇尚集权与权力通吃

韩非的政治学说阐述和支持了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并且极力使这种集权制度具有“天理”使然、江山永固的效应.国家各地权力逐级集中向上,形成集权;事无巨细,权力不分大小一律集中于君主一人,形成君主集权,也就是说专制君主一人决定一国家的兴衰,制裁全社会的命运.专制集权的延伸还会使权力通吃得到理所当然地默契与认可.儒家学说中崇尚一统的倾向,加之法家韩非设计的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设定权力一统,使君主集权借助制度支持,合理地涵盖了一切社会事务.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或者某个人一旦占有了某种权力,就等于同时占有了该权力所衍生的一切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以制度为保障的“权力通吃”.

(二)倚重人情与人治模式

“人情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又一大特点.这种人情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宗法家族制度以及维护此制度的关系中.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家庭关系是宗法制的纽带,这种社会制度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祭祀祖先、区别亲疏,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纲常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工具,在政治文化中突出表现为“德政”思想.统治者充分利用漫布于全社会的宗理关系以及家国同构一体的社会结构移孝作忠.家国同构,把家庭演绎到国家领域,扩大到社会关系,从而派生出各种裙带、依附的人情关系.直到今天,在中国社会里,依然是重视关系,忽视法律建设;重视家庭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在官场领域,高度重视血缘关系、裙带关系、依附关系等等各种人情关系,势必会滋生贪污腐败和特权思想.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圣君、清官思想一直是一种政治理想.圣君、清官形象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人格化,基于各种目的,被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对于在朝统治者而言,不断地强化百姓对明君与清官的崇拜意识,使其将自己的前途和社会的命运交到明君与清官手里,从而淡化民众自己的主观能动意识,使其麻木地做个顺民而已.中国的君主制度与整个官僚系统成就了中国政治中的人治模式.由于人治社会更多关注的是人的道德因素,所以以个人层面的道德代替社会公众的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在政治领域注重人情关系自然而然就成为大家公认的潜规则.

【参考文献】

[1]《左传·成公十三年》.

[2]《尚书·五子之歌》.

[3]《孟子·尽心章句下》.

[4]《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梁启雄著《韩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60(342).

[5]《韩非子·喻老》,梁启雄著《韩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6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