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握的几个度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26 浏览:11717

【摘 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思想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深浅度、知识传授的疏密度、课堂提问要适度、举例证明要有力度、师生的参与度等方面.

【关 键 词 】中学 思想政治课 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思想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深浅度、知识传授的疏密度、课堂提问要适度、举例证明要有力度、师生的参与度等方面.笔者就此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中“适度”的把握.

一、把握教材的深浅度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的倾向,追求教材内容的整合性.为了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化,教材的设计考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状况,从过分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转向增强课程育德功能,重视促进德性发展.因此教材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而教材在内容上与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在语言表达风格方面,已经由有原来的“讲授文本”转变成“与学生对话的文本”,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文本,教材的内容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没有生僻的词语,也更少难懂的专门术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者在备课时以及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知识的深浅度,绝不能因为教材中知识的平实易懂,人为地增加课外知识,学科知识,加大知识的难度,又回到传统的讲授文本,重知识传授的老路上去.

二、知识传授要讲疏密度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值得注意:一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要避免上述两种错误做法,教师就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备课和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千篇一律,不分对象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提问的次数必须适度.第三,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举例证明要有力度

1.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增强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

2.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切忌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如果对事物不加筛选,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紧紧围绕讲述的重点慎重选择,以增强说明力度.

五、关注过程,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度

在一些公开课上,笔者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教室里立即一片喧哗声,热闹的场面,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学生的确是在按照要求讨论;可也有的学生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缺少真正意义的合作交流;有些学生乘机聊天;有些小组成员不是在认真讨论问题,而且找出从书店写的参考书,把对教材解析中对活动题的解读答案抄到课本上就算完成讨论任务,而且还会洋洋自得举起手等老师喊自己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有的学生干脆作壁上观,等着听答案.而在讨论活动的汇报过程中,真正参与较多的还是那些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尤其是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困难学生则多扮演听众的角色,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答案和信息.困难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


学生讨论问题时,有的教师守卫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或面无表情袖手旁观,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像个一样严肃地走来走去,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而忘了要照顾其他同学,导致多数小组的讨论不能按预设的方向发展,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的讨论活动发展下去,只会成为少数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思品课丧失表现的和兴趣而最终导致活动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对讨论的指导和监督不够,讨论时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当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性格自私、独立,缺乏合作意识,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因此,在课堂讨论活动中,教师应该主动放下架子,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效果,才能在课堂中扮演好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