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学校德育中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57 浏览:22181

【摘 要】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前提,但学校德育低效问题,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问题.原因主要是我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因此转变德育功利化,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

【关 键 词 】 德育 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 关系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前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但德育的开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成为当今学校德育教育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学校德育低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了哪些不良后果呢?

一、学校德育的缺乏理性思考

面对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方法主要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教育家檀传室在《德育美学观探讨》中曾论述“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只有人的价值提高了,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学校德育经常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

二、学校德育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德育往往被功利主义所操纵;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学校在上级组织的要求下,强制性的执行“学雷锋,讲奉献”,大肆宣扬和学习,随着三月的结束,这样的德育教育也就随着春风消逝了.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把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做政治上的需求的盲从;或者从领导个人立场出发,把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 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品德”.因此,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学校德育功利化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

由于过分的政治化倾向,在具体实施德育时,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而对道德问题却麻木不仁.整个社会将会形成一种对于道德问题的普遍漠视现象,对各种不道德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由此,很难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国民基础道德.

政治是一种带有很强权威性的领域,人们无法对其掉以轻心.而当政治影响全面地向社会进行强制渗透时,处于对切身利益的关注与忧虑,人们就会十分敏感和谨慎地对待政治问题.长此以往,人们对政治问题普遍产生逆反心理,普遍缺乏政治热忱和参与意识,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另外,学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就会把学生当做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学生对规则和条例的遵守不一定是处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压力.因此也就缺乏道德行为的自律性,更谈不上行为主体的责任感,道德也就失去固有的意蕴.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

传统的政治化倾向使道德的学意味丧失殆尽.中国文化是一种“――政治型”文化,政治事功和事功两大核心内容并行不悖.“政治化”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获得了物质与精神、政治与的有机结合,而且成为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稳定运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这种倾向往往用某种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标来固定道德,将政治功能与道德的功能混为一谈,使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价值等同起来,使道德的实践规范作用成了唯一的作用.因此,失去了超越现实经验、批判和引导现实不断趋于完善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力量.造成了个人意识的淡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压抑个性的缺陷,导致了个体意识的丧失.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重社会轻个人、追求道德社会功效的倾向,不能说没有这种文化积淀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二十年,学校德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

(下转第4页)

(上接第5页)

模式”,操作上依然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作为个体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主要是“过于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本质和整体性价值意义,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致使这些道德规范缺乏主体内化的理论力量,置于客观形式化、外在约束性的地位,不得不走上灌输和强制的道路,使道德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怎么写作工具,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四、学校德育问题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变革思路

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应该承认,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时刻反映着人们经济利益的变化.所以,政治和道德生活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基础,共同反映经济生活的需要和利益.

从功能上看,道德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规范体系,为人类更好地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预期的关系环境;政治作为人类活动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同样不能缺 少道德的调解作用.从观念上看,政治观与道德观,政治利益与道德观,以及政治观与道德需要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政治和道德毕竟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领域.政治实质上是对社会生活中人们现实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控制,它是一种实体性的活动;道德则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体系的总和.政治并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道德调整的范围却无所不及,具体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上,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内化社会规范为基本目标,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塑造问题;政治教育则是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培养他们一定的参与政治的热忱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转变对政治与道德 关系的片面化认识,树立起一种有分有合的整体观,而非将道德与政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同一体.现实关系的整合一体,并不妨碍在思维或具体处理中的适当区分,只有在对事物分析处理中,才可能对其形成一种综合全面的把握.因为这种区分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作用,而为了打破混然一体的混同状态,更快地积累有关知识,有效地形成处理目前领域问题能力.

分类实施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结果,会使之各得其所地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就会加强而不是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并能避免道德教育因政治形势冲击而时存时亡的状况,从根本上扭转德育教育中二者纠缠不清、互缚手脚,甚至两败俱伤的低效局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