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青年政治思想引领机制史成虎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88 浏览:24827

〔摘 要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实现当代青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青年个体成长的客观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青年的政治思想,不仅需要对青年的价值选择进行正确引导,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青年价值认同、从自在到自为促进青年价值内化的原则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则、遵循青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规律,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引领机制.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政治思想教育;当代青年;价值观;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84-0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教育人民等”〔1〕.可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地联系起来等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所理解、认同和信仰,成为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2〕当代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加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

一、传统青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不能正确处理主流政治思想与非主流政治思想的关系

所谓政治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辨的结果,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泛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倾向,政治思想则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它以语言、文字等明确的符号体系为载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完整的思维框架”.〔3〕传统的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对用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构建正确的政治思想体系十分重视,但对他们形成正确政治思想的个体特征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传统的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来教育和引导青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青年人的头脑,这是六十多年来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的成功经验.我们也发现,在青年的政治思想形成过程中,不同青年个体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这是社会主流的政治思想部分.然而,不同个体之间肯定存在着差异,不同青年,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政治实践不同等,在政治思想上必定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遵循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特有规律,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性,用多样化方式和尊重多元的特点来引导青年.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社会封闭,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思想观念来教导青年人是完全可能的,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整齐划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体系.但是,当社会已经进入到了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日益多元,青年人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就必须对社会其他非主流的政治思想对青年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非主流的政治思想观念主要是一些以非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价值观念,他们对青年人思想的影响不可小觑,当前在一些青年人中存在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缺失、对西方政治模式大加追捧等现象就是明证.所以,当前必须引导青年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在以主流的政治思想教育广大青年群体的同时,也要重视非主流的政治思想对他们的影响.


(二)少引导启发多灌输式教育

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政治思想主要路径是通过社会实施各种形式的教育.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教育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的社会系统.例如,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就是一个主要的方式.在高校“两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是对青年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填鸭式”的讲授只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知识来“传递”给学生,他们难以将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并践之于行.因此,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即“对过去的经验讲得多,对现在的新问题解答得少;大道理讲得多,如何操作讲得少;对价值规范要求讲得多,对人的具体行为心理讲得少.”〔4〕因此,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问题一直与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如影随形,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解决大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去化解政治生活中实践难题,那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就是一句空话.

二、当代青年政治思想培育模式变革的必要性(一)在培育青年政治思想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特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根源.马克思主义既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也符合实践的要求与合乎客观规律,为人类有效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所以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实践,因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完善和发展都是通过实践完成的.科学理论一旦产生并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为无坚不摧的物质力量,就像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从而为人民群众创造新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当代青年作为民族文化和国家先进思想的继承者和创新主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认可和掌握的程度,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整体上被认可和掌握的程度,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否得到持续创新,并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价值层面发挥主导作用.

(二)在培育青年政治思想过程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青年人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保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6〕青年人头脑中不会自动产生科学的理论,所以,在青年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让他们学习、认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三)在青年政治思想培育过程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青年个体成长的需要

青年人的思想最为活跃,对外界的变化最为敏感,他们敢于打破陈规陋习,能够与时俱进,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最快,因此,在青年的成长关键期能适时地给予他们指导,用正确的思想与科学的理论引导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他们价值观的建构实施系统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人生观.在青年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能够深入了解并真诚认可,有利于他们思想走向成熟,对他们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此,面向青年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青年人个体顺利成长的关键环节.

三、当代青年政治思想培育模式变革的基本原则 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实现青年人政治思想培育模式的转变,应遵循几个必要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青年政治思想的培育

当西方政治思潮在我国社会日益泛滥的今天,价值观多元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引导青年辩证、客观地分析各种政治思潮,科学地建构自己的政治价值观.但在良莠不齐的各种政治思潮纷至沓来的情况下,青年人可能已经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了,如何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如果引导不及时、不得力,错误的政治思潮就有可能将青年思想引向错误的方向,使得他们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遭受扭曲,这不仅会危害到青年本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稳定.所以,在青年人中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培育以及科学的价值观教育,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我国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主导地位.在青年政治思想培育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放在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实现青年人的价值认同

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同和共享,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与定向,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观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7〕一般来说,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价值观念的两个方面.某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的个体追问和反思,就是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个体认识和对个体价值的认同.而一个社会共同体得以持续稳定存在的核心价值观则需要社会成员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个体所存在的这个共同体中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得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共同意识”,既是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凝聚,也是衡量每个社会成员思想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同时也是他们不懈追求的价值理想.培育当代青年的政治思想,应当将青年人的价值认同问题放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即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及符合青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促进青年人的价值认同.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来重新定位青年政治思想教育方法.在已经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要站在时代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宏大视域来深入推进对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我们要认识到: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体系,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因此,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引领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从而推动青年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认同.

其次,通过青年人政治思想培育的“切己性”来推动青年的价值认同.我们在引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青年人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青年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放到与他们切身相关的事务中去,从而实现青年的价值认同,如果脱离生活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可能就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我们在对青年人进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方法,逐步引导青年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认同.

(三)从自在到自为促进青年人实现价值内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青年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培育,如果只停留在如何引导他们进行价值选择,推动他们实现价值认同,可能治标不治本,只有促使他们最终实现价值内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所谓内化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内化是指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把社会的价值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主动地、自觉地追求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要求”.〔8〕对青年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实质就是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对当代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促进青年人价值内化过程中,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青年群体正确、充分地接纳,并在实践中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科学指针,需要我们以马克主义大众化为背景进行深入思考.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青年人进行感化和引领.所谓感化,就是感染和教化,教育者以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理论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辅之于身边鲜活的事例,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感化的实质是教育者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思想中,这一过程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所谓引领就是指引和带领,其核心是对被引领者提出正面的要求并给予积极的指导,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青年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领悟,需要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的过程.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只有经过青年不断学习和领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才能引领他们培育正确的政治思想,这就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大力构建引领青年政治思想的科学机制 当前,充斥我国社会的各种政治思潮,有的好似清风徐来,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却如惊涛骇浪,使人心惊胆战.所以,它们有的可能对青年政治思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有的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在当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促使青年政治思想健康发展,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理论创新,保持理论之树常青,赋予其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和独特的理论魅力,更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科学引论机制.

(一)构建畅通的交流沟通机制

从本质上讲,政治思想问题就是接受客体作用于接受主体使其产生认同感并产生一种倾向性的政治心理问题.对意识形态问题,如果凭借行政力量,对各种信息渠道采取强迫阻断、堵塞信息来源等干预措施试图强加于接受主体某种思想或迫使接受主体放弃某种认识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同类原理”中得到一些启示:思想的问题只能以思想的力量才能根本解决,即通过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处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传输给接受主体,使他们在消无声息中受到巨大影响,并对人们所倡导的主流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逐渐产生认同.

青年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载体,这既是由他们所处的特定心理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更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内涵的理论形态、政治观点和思想认识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关注民生为基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这与整个青年群体对国家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是相契合的,因而他们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容易产生价值认同和引起他们思想共鸣.化解青年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必须以的方式,坚持平等原则,与他们进行积极的对话沟通和思想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发挥青年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自由争鸣,可以就一个主题进行广泛讨论甚至激烈辩论,不同意见和观点可以在这里激荡碰撞,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也有得到充分表达的机会.对那些正确的观点意见应当给予积极回应,对观点偏激或者错误的思想论点也应及时纠正,对过于激进的言论要严肃对待、认真剖析、科学解释,并进行正面引导和及时教育.通过青年人意见的充分表达、不同观点的碰撞辩论,他们的对主流思想意识的认同感和主流价值的归属感都得到了增强,这就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得到了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就会逐步建立起来.

(二)构建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有效的反馈机制

评估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人类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必经阶段,也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曾经说过:“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9〕也就是说,人们会随时随地关注着自己周围事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估.何为评估?简单地讲,就是评判估算.青年政治思想的评估就是评价者以青年现实需要和政治发展目标为标准,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青年的政治价值观、认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活动.反馈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从系统论角度看,反馈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将系统以前行动的后果返回到系统信息处理中心,系统根据预设的目标对其作出评价和分析以对将来的行动进行控制.只有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才能对青年政治思想状况作出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他们政治思想发展的态势进行准确的把握.

因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思想和理论都具有先导性,会对青年群体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其表现形式的科学性不言而喻,符合了青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并对他们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内容会对青年政治思想产生直接影响?影响有多大?在马克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青年政治思想出现了何种变化?有何应对策略?如何正确引导青年政治思想使其与主流社会思潮相一致?这些疑问,难以在仓促间给出科学的答案.评价者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运用科学的方法,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对其性质做出科学辨析,揭示其本质,以此为基点对青年政治思想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评估.只有做出科学评估,才能判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当代青年的政治思想发展有何影响与影响几何;只有科学地分析反馈,才能对青年政治思想发展的态势作出全面把握,从而为正确引领其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

这里的“预防”指的是预测和预防.预测一般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以此判断事物未来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预测预防机制是现代国家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之一,广泛存在于现代国家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10〕这种机制在国家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青年政治思想发展的正确引领同样需要建立科学的预测预防机制.

由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青年政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需要对青年政治思想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首先要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科学判断.这就必须对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进行细致梳理和系统分析,在每个历史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处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分析其精神实质、本质内涵、理论架构、表现形式和理论价值等.以此为基础,总结当代中国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当代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预测其能产生影响的程度.可以断言,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会引起青年政治思想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对社会政治发展起到多大作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青年心理特点的发展情况进行仔细研究,还要科学判断其他非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对青年政治思想产生了怎样影响.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已知因素,得出的结论才能让人信服.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政治思想是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和国家能否改变颜色.在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并构建起一整套有效、科学的机制,必能对青年政治思想发展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2〕曾令辉.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及其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

〔3〕 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28.

〔4〕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71-1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大学生党建工作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

〔7〕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4.

〔8〕石云霞,陈曙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4.

〔10〕冯海波.关于构建社会思潮引领机制的思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1).

【责任编辑:朱凤霞】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