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聋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双主体”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91 浏览:84580

摘 要 :通过对高等教育阶段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指出“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纳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个方面入手构建“双主体”教学.

关 键 词 :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09-03

一、高等教育阶段聋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教材缺乏针对性,脱离成长需求

聋生在感知觉、语言的理解与表达、逻辑思维的发展等方面,都比同龄健全人发展得迟缓,表现在思想方面的需求也就不同于正常学生.因此,在选择教材上就不能与正常学生一样.目前,现行教材中以典型的面向未来的高、大、远的人和事为例子,往往把道德、品德从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针对聋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教材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还处于空白阶段.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因此就造成了聋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满足.

(二)教学方法不适.脱离实际接受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综观当前的高校聋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得多,聋生主动求索得少;集体接受教育多,学生个体选择少;聋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惟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这种只重视单方面的教学方法就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三)教学内容重复,脱离心理发展需求

在考察高校聋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发现,教学内容存在与初、高中阶段诸多重复的现象,同时在教育的难度和理论性上没有突破,造成聋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和热情不足.另外,存在着“杂、难、旧”的现象,教学不成体系、内容理论占主导、事例与时代脱轨,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聋人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聋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

(四)教学方式不当,脱离生理特点

教育部在1984年《全日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坚持口语教学为主,手语为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很少用口语教学,甚至根本不用.再加上教师手语的基本功不过关,造成聋生“听不见,看不懂”的现象.同时,教师没有掌握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因此,导致在教学各个环节教学方法不适宜.

以上不足的存在,一方面说明当前高等教育阶段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双主体”教学结构;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建立这样的“双主体”教学结构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研究.

二、影响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忽视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聋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只要是为将来找到一份工作,因此,学校的教育就以技能学习为主,注重聋生的技术培养.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忽视了对聋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从而使高等教育阶段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冷冻”状态.另外,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必修课.但对于课时的安排随意性很强,没有固定的课时量要求,甚至出现根本没有为聋生开课的现象.

(二)高校聋生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聋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主要的专业有艺术设计、装潢广告设计、服装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办公自动化、园林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就有7门之多.从这些专业和课程来看,对其教师的需求非常之大.但在实际的专业教师数量上和专业多样性上明显不能满足高校学科发展的需求.在师生比例的配备上也与教育部的规定1:4相去甚远.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在培养特殊教育方面人才的规模和数量的不足.这样就造成聘请非专业、不懂手语、不懂聋生学习特点的教师代课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高校忽视教师基本功的培训

聋人与正常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交流方式差异,因此,要与聋人交流就必须用手语;其次,聋人的心理表现也与正常人不同,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聋生心理特点.这也正是聋生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高校面向聋生的师资力量不够,导致非专业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非专业教师在完全不具备基本功状况下教授思想政治课程,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现象.然而,高校并没有及时解决这一困难,把培训在职教师的重任仅仅交给各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忽略高校校本培训.

(四)教学方法不适应聋人的学习特点

.

聋生的视觉信息输人和加工能力较强,形象思维发展较好.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表述方法时,没能充分利用聋人的“视觉感悟”强的特点,将重点、难点教材进行视觉形象的加工进行主体体验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反馈信息,不能掌握聋人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就使聋生的学习失去自主性和能动性.

这四点因素紧密联系,一环扣一环,使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恶性循环,造成高校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丧失.因此,走出当前聋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建立课程教学“双主体”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构建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关注特殊教育”成为特殊教育改革的共同话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双主体”教育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一种全新诉求.

(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创新性和交往性,就是说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关系.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活动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本质特征的,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展看作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当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遵循教育过程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把教育活动看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把学生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双主体”教学的实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全纳教育发展的需要

全纳教育是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在我国,也已经开展了全纳教育的试验.“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根据全纳教育的目的,人是有差异的,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不是不同的学生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因此,教育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这一角度出发,实现“双主体”教学就是满足聋生的需要,使其成为教育的主体.

四、构建聋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主体,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义上则是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与认识或实践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具体来讲,就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课程教育的“双主体”结构,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

(一)教师主体的构建

1.提高教师主体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被聋生认同、接受和喜欢,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主体意识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职业责任感.其次,教师要融情于教.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充满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寄情于理,寓理于情.

2.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应重视聋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针对其发展进行了三次大改革.但是,面对高等教育阶段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处于“冷冻”状态.因此,重视聋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主体地位确立的前提.其次,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营造能上能下的良性竞争环境,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种培训机会.

3.提高教师主体能力.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基石,也是教育能否实现的根本.教师主体能力的强弱大小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针对聋生的教学,教师要发挥主体能力筛选教学内容.其次,不断锤炼专业基本功.作为教授聋人的教师,掌握手语和聋人学习特点是专业需要的基本功.再次,不断充实知识底蕴.除了具备专业基本功,丰厚的知识底蕴也是提高教师主体能力的重要方面.最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钻研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4.建立教师为主体教学管理模式.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并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相反,教师授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因院系、教务等管理环节而受到限制.因此,要积极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灵活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加大教学设施建设,保障教师上课的多媒体环境.聋生在接收知识上是以视觉为主要途径:仅仅依靠教师的手语很难把问题理解透彻.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环境把知识点生动的展现出来,以加强问题的理解.其次,调整课时量与教材内容量不相符合的状况,确保教师完整教学.聋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因受到听力和思维特点的限制而表现出滞后于正常大学生的现象,在理解问题的速度上也同样不及正常大学生.在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上,讲授的内容也要低于正常大学生,一般是正常大学生可以接受内容量的1/3至1/4.为了确保聋生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必须调整课时量使之适应教材和聋生的学习.

以上四点的整体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自信心;只有让学生感到在学校里安然自在,不受拘束,而且觉得学校充满创造的活力,唤起学生对各种学习材料的生活问题相互联系的意识,教师才能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二)聋生主体的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这一精神出发构建聋生主体:

1.培养聋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本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认识和自觉,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教育者所传导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能否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除了取决于教育是否符合对象成长的内在需要,更取决于对象的主体意识.

2.尊重聋生的主体地位.人是世界和自己的主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生成的根基和前提.聋人大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应该成为教育者的复制品,而应有其自主性、独立性,成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视聋人大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习发展的主体,尊重其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以教育对象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教育工作落实到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上.只有尊重聋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也才能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发展聋生的主体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聋生的主体能力主要是指足以使主体成功地完成某种思想政治品德活动所具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对于聋生而言,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人成为主体的基本依据.培养对象的主体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

4.塑造聋生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主体所具有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它体现的是自立、自尊、自信、自强,追求的是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高扬的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主体人格是主体道德修养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的本质价值.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表现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而且还表现在促进主体人格完善的目的性价值.

综上所述,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见图1)是:教师首先要具备主体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聋生鲜明主体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鲜明的主体意识上.实施双主体教学模式,其本质过程就是在基本的教育理念目标指导下,强调教师主体地位与主体能力的自觉发挥,并着力构建学科教学、班级与校内外各项教育活动中全方位展现的主体教学管理,从而让教师和聋生这两个主体在互动、协调、合作中获得共同发展,从而完善聋生主体人格和提高教育质量.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