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课吸引力的提升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084 浏览:83581

摘 要 :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是关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按照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分别作为“教”与“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师—知识—学生”三极互动建立起来的.其中,教师作为教育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教师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互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是培育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条件.因此,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教学;知识;吸引力

作者简介:鹿林(1973-),男,河南沈丘人,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12SJGLX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70-02

曾强调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高校办得怎么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1]因此,高校只有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才能担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命.当前,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以来的主导理念.在笔者看来,交互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机制是“教师—知识—学生”三极之间的良性互动.按照这一崭新理念,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主体性的形成和塑造是教师自觉引导的结果,而教师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理论修养是形成和谐的交互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这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首先不断丰富、完善知识储备,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丰富的知识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是大学生求知的圣地、成长的乐园.高校面向大学生所开设的一切课程无不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文明的传承,为了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才.在我国,高校更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光荣历史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承者、创造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我国,人民教师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曾强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等对于其知识水平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的,要及时加以培训和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2]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术业有专攻,必须成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的以身作则者、率先垂范者.实际上,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更应该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身上.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必要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强调:“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自觉地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整个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立场和政治方向.对此,亦指出:“理论工作者要努力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而且要学得更认真一些,理解和把握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尤其要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上有一个大的进步.”[3]特别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保持鲜明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开展广泛地实践调查,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契机,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坚持终身学习.而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使自身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表率.这一点对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本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更应该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挖不尽的知识宝藏,并非稀缺资源.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丰富资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更是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无限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供了不竭源泉.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已经高度自觉地肩负起特殊历史使命,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普遍意识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为了不辱使命,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理论修养.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的理解、把握,从而向青年学生传授更丰富、更准确、更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达到培养既具有科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二、知识是塑造自由和谐师生关系的客观基础

交互主体性教学是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的最新、最高表现形态.交互主体性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理解,把“教”与“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视为平等主体.两者面对着“知识”这一共同客体,形成了“教师—知识—学生”三极互动的教学机制,而师生正是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形成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交互主体性.如果从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上来看,知识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作用就尤为鲜明,因为它是塑造自由和谐师生关系的客观基础.

客观而言,“知识”是一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对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甚至相关实践能力的大小.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寡能够反映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实质理解的深浅程度.无疑,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个人魅力、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自觉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而且,从根本上说,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首要的目的就在于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以通过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更准确、更全面也更自由地向青年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让他们自觉地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激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热爱,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不仅思政课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彼此的或丰富或浅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基础而开展、发动的,师生双方的“教”与“学”关系也是通过这些活动建构起来的,而且正是在这一活动中师生明确了各自的身份,即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者、真正的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因此,师生必备的、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成功地建构、巩固和发展各自相应身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丰富和积累,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师生实现了各自身份的实至名归.正是由此,石中英指出:“对于一个人而言,他的社会身份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标志(肤色、性别、地位、爵位、职称、服饰、话语习惯等等),更是一整套内在的知识体系.”[4]这就不难理解,对于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他之所以拥有或配称这一社会身份,不只是在于他拥有了高校教师资格证,而完全在于他客观地拥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教育知识,即他通过认真的学习深入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具备必要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传授给青年学生,不断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培育起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因此,如果科学地看待知识作为社会身份的内在要求,那么,就应当看到,由于教师“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支配者,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当自觉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使自身充实起来,这既增强自己从事和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自信、能力,又能彰显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基于扎实专业素质、较高专业修养的良好形象.而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和掌握已经系统化、组织化和符号化的间接经验——知识,是他们培育正确的生存、发展方式的最佳捷径和有效方法,是塑造独立人格、自由个性和主体意识的根本途径.通过不断地丰富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比较、选择不同的生活和发展方式的能力,能够使他们不断发现新的、无限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拓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为自身命运的改变和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思想条件,只有这样才不致于陷在自己的个体感受和片面狭隘的经验里,甚至陷入宿命论或决定论的泥坑里,完全丧失掉无限发展的需要、动力和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尽管学生是受教育者、学习者,然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建构师生交互主体的基础,是激发热爱思政课的重要条件.

毫无疑问,只有进一步学习、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青年大学生才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各个国家和民族根据本国国情实现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不同模式给予客观的评价,才不至于受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迷惑,受资本主义国家敌对势力的腐蚀,丧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

三、教育知识:教师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必要保障

毫无疑问,作为思政课的教育者,教师除掌握系统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外,还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熟悉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引导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无限广阔.对于个体而言,人不仅呈现出多个维度,而且意味着每个人仅仅是整个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一员.任何人都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而他之所以能够从事特定的职业,完全在于他具备从事这些职业所要求的相应知识基础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没有教育的知识(不管是理论的教育知识或是民俗的教育知识),一个人就不能成为教育者,或准确地说,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4]正如一个生活知识贫乏的人就不会有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一样,教育者如果不具备必需的教育知识,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不熟悉教育规律和自己所讲授的教材内容,毫无业务能力可言,他就根本不可能保障自己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与此同时,没有一定的师德修养,教师也不可能很好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开启、确立和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的主体性.郑树调:“优秀的理论修养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教师教学吸引力的基础.”[5]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尽管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不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理解和把握,然而如果不具备教育知识,不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整体把握教科书体系,没有掌握教育规律,缺乏基本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那么就不能很好地以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或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点滴知识重新在他们的头脑中激活并呈现出来,进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烈和兴趣爱好.事实证明,如果思政课教师按照教育规律,以师生先期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基础,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就能够逐步培育起学生“学”的主体性,确立和完善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关系双方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让这种交互主体性在师生教学互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动力机制.

不过,应当看到,知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是教育知识以及涉及思政课课程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百科知识,甚至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的其他专业知识,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相反,无论是哪个方面知识的匮乏都势必导致思政课教学的枯燥无味,把富有强烈求知欲、渴望成才的青年大学生拒之于课堂之外.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