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让政治课堂活起来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900 浏览:154587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设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有效的设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研究性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一种教学方法.

为此,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每一个问题和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应从角度、难度、梯度、广度和密度等方面启迪学生思维.

一、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例如在讲“生产决定消费”时,笔者是这样设问的:“我们都害怕生病,惧怕吃药,但有两种药我们肯定都喜欢吃,一是长生不老药,一是后悔药.但这两种药,我们能吃到吗?为什么?”又如在讲“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时,笔者的设问为:“据报道,纽约一女白领月收入8000美元,但其每月总花销仅为15美元.你认为这种消费方式怎么样?如果我们都这样消费的话,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么一问,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十分自然地导入了知识点.

二、难度

首先,设置的问题要有难度.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则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所以,有些问题的设置需要变换角度,适当增加难度,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商品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如果就简单地设问:“商品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看着课本照本宣科回答: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教师如果换个角度设问:“请大家判断下面哪些物品属于商品:①某名山中的天然山泉水;②农夫山泉矿泉水;③自家养自家吃掉的鸡;④市场中出售的鸡.”由于变换了角度,这个问题的难度显然加大了.那么,要正确作出判断,就必须知道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必须是劳动产品;②必须要用于交换.这样,学生就可以对商品含义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其次,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设置的问题如果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难易要适中.例如在学习“我国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这样设问:“如何理解‘一定范围’?”这就太笼统、太抽象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笔者将这个问题具体化为如下几问:“①能不能说事事都有阶级斗争?②能不能说阶级斗争有时有,有时无?③能不能说处处有阶级斗争?”这三个问题难度适中,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够回答得上来.通过三个否定性的设问,学生明白了所谓“一定范围”是指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也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

三、梯度

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如此设问:“①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②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什么作用?③这是否说明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万能的、完美的?④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哪些缺陷和弱点?⑤如何解决市场的这些缺陷和弱点?⑥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是什么?⑦通过哪些手段实现这些目标?”这几问的难度呈梯度增加,学生每答对一问都为解答下一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如在复习法律专题时,笔者引用了这样一则材料:患有精神病的父亲把年仅八岁的女儿囚禁在山上猪圈改成的窝棚里,女儿经常受到打骂,并且不能离开窝棚和外界接触.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八年.当这个名叫周金惠的女孩被解救时,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智力只是三四岁孩子的水平.针对这则材料,笔者进行了如下设问:周金惠的父亲侵犯了女儿的哪些权利?检测如你是周金惠的邻居,当你知道此事后,你会怎么做?事例中的周金惠是学生的同龄人,极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也不能没有提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设问有“度”,才能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作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总之,课堂设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课堂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平时在课堂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注意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升华情感,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