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渐进提升中国政治水平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84 浏览:20175

摘 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经济上成就很大,政治上更加宽松.为此,我们付出了环境污染的大代价,但因此而退回到山明水秀的农耕文明时代,是犯了浪漫主义的毛病.若能坚定地立足全球化,追求统筹发展,中国有可能会有更乐观的明天.在转型社会的不确定环境下,道德的约束作用下降了,规则远比道德要强有力.依法治国,慢慢地提升中国政治的水平,值得中国上下共同努力.

序言

对于改革开放30年,总体上来讲,成绩很大,尤其放在我们的历史进程中来比较、放在世界范围来比较.如果我们不在大的历史背景、世界环境下思考的话,就可能看到更多或更多强调一些负面的问题,其实我也经常讲农村的问题.但是,只要你从大的历史跨度、从世界的比较跨度来看待我们这30年,成绩很大是很自然的结论:中国从战争开始,一直在做现代化的努力,但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可以说并不太成功.1949年夺取政权后,我们做过一些努力,搞了一些大的国家的工业化基础设施,解决了国家的土地问题,基本解决了统一的问题,但其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到了最近30年,发生了什么从经济上说,有了真正的经济发展,有了整体人民生活的改善;从思想状况来讲,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50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变化不是太大(当然有些学者的看法不一样),但年轻的一代,二三十岁这一代人,整个思想面貌――追求自由、平等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从政治上看,相对过去远为宽松,当然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发展得不够.

简言之,大量的事件证明,30年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做到这一点,西方国家用的时间远比我们要长,这是很不容易的.2008年美国《新闻周刊》首期的封面文章就是谈论中国崛起的,其标题是“一个威猛而又易垮的超级大国的崛起”.这篇文章引述分析说:在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欧洲人一生的生活水平上升了50%,而当今中国的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水平会上升10000%倍!

一、退回农耕文明有利于环保,但代价呢

正像本文开篇所述,我对这30年的成绩是蛮肯定的,进步很大,起码不能说是倒退.如果要说有遗憾,在什么地方呢在改革开放,比如有些东西,仅仅按照我们学者来讲或者按照我自己来想,本应走得更快一些,因为这30年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有中断.但作为学者,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相比于政治家的摸索而言,我们学者站在旁边看,说话自然就容易一些,这就有点儿像看足球比赛.做评论可以头头是道,一旦评论者自己操作的活,就会受种种利益的牵制.出于这种考虑,我注意到在环保的领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不太赞成改革开放,甚至有些人认为应该退回到农耕文明.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这些学者在大城市长大,在:书斋里长大,不知道农耕文明是什么东西.

农耕社会不是《艳阳天》、《创业史》里所描述的社会,倒像是陈忠实《白鹿原》里的社会.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社会,又不肯读书思考,便会以为那必是一个山明水秀、风清月朗的社会,还是一个长幼俨然、尊卑有序的社会,总之,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我小时候,我的家乡陕北的环境也不错,记得我常常到小河里游泳.现在,我们家乡的孩子哪还能在小河里游泳水泥厂,断流了,或者污染得挺厉害.简单比较,当然会得出典型的农耕社会山明水秀的结论,这大抵不检测,但是,不要忘了: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是很可怕的,那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社会,用我家乡的话说,叫做“人欺负人”的社会.有谁愿意回到这种社会你吗

我想说的是,有些环保领域的学者往往有点儿走极端,退回到农耕文明就是走极端,它基于的是简单的价值观的判断,更多的人并不这么判断,也不赞成这个东西.在此,我要讲讲那个老掉牙的故事:一个穷人在海滩上晒太阳,晒的方式自然是农耕文明的方式,没有防晒霜,没有香槟酒,晒完以后也不会住到五星级宾馆冲个凉水澡.另一个富人不理解,以为这穷人太懒,放弃了致富的机会.富裕后又能如何富人的答案,还是说富裕以后可以有休闲时光,可以晒太阳.穷人嘲笑富人:我不已经在晒太阳了么如果这个故事中的穷人和富人单单是价值观不同,倒也不会有什么让我们困惑的问题.在大酒店圈占的海滩上晒太阳,与在小渔村的码头边晒太阳,究竟有多大的福利差异,全看人的心理评价.如果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区别就是晒太阳的方式不同,我自己也愿意去鼓吹人类应该退回到农耕时代去,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作为学者,要考虑大多数人会怎么样.从价值观来讲,我们一些环保主义的价值观,仅仅是白取的、小圈子的价值观.我承认这些人值得尊敬,我们的社会需要多元化.但是,多数人不是那样的,特别是极端环保主义者不了解农耕文明内在的社会紧张,他们不了解多数人就想挣脱那种关系.当然,环境污染成了工业文明的令人恐惧的副产品,这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认为只有退回到农耕文明时代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恐怕是犯了浪漫主义的毛病.人类退回到农耕文明时代,是不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人类为此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应该掂量一下.

回到对改革开放30年的评价,张五常讲了一句话: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很多人都批评张的这个讲法,但我的基本态度是,张的这个话讲得其实差不多.你说唐朝最好宋朝最好不是的,肯定是我们这个时期是最好的,当然也并不是好到一点改革的余地都没有了.

二、要坚定不移地全球化

改革开放这样的视角,侧重的是国内视角.全球化于中国,侧重的是大环境、大趋势.论及中国30年的巨变,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全球化.在谈论全球化这个问题之前,想先稍微谈一下中国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

发展模式,的确是过去被忽视的东西.前30年,我们忽视人口问题,当然也忽视了环境问题.后30年的前一段,的确我们的环境搞得不好,尤其地方政府过分用牺牲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这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减少,造成了空气污染、地表污染、水污染,等等.用各种污染来换GDP,值得吗清醒的人少,有些人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可惜有这样意识的人太少了.

今天,开始提倡科学发展观,讲统筹发展,保护环境成了基本国策,更准确地讲是成了基本目标.这样的变化,虽然目前还刚刚开始,但毕竟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修正,我完全赞成.在这种修正之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机制正在发生变化:政府现在强调环境保护,老百姓也醒悟过来了,什么事情就害怕老百姓和一体行动起来,只要上下一体,就有了一种系统的力量.现在保护土地为什么没有系统的力显因为有GDP,地方政府想占地,农民在这方面没权利.而在环境这个问题上,农民的权利也不充分.如果只是拿土地问题与环境问题来比较,在环境方面,老百姓抗争得比较厉害,因为我们的老百姓包括城市居民在环境这方面的话语权更多一些.

下面我想重点说说全球化与中同的关系.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平衡关系:全球化与民族化平衡,传统与现代平衡.这也是在中国理论界争论得比较厉害的问题.我的基本想法是什么呢要坚定不移地全球化.一些左翼学者总是担心:一搞全球化,帝国主义就输入这,输入那.他要是给你输入垃圾、他要是给你输入污染(这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但问题并不在这,问题在于什么呢在于你自己能干些什么,全球化不是说你全盘接受,人家给你输什么你就要什么,你要作为一个主动的角色,你要跟人家竞争,你要积极地介入.所以我们的全球化不是说要受别人的奴役,恰恰相反,我们要争夺全球化的话语权,我们要平等.在全球化小,我们要守住一些基本的准则,现行的就是WTO,大体上来说,WTO这个准则,作为由国际社会谈判形成的结果,它是公正的.

那么,在实际的全球化行动当中,当一些大国自己不遵守WTO时,我们怎么办我们要以WTO这个准则为武器与他们抗争:我们自己要遵守,别人也要遵守.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全球化,而要积极地、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这个融入过程中,我们要权衡利弊,有些方而我们难免会受到损失,有些方面我们也会捞到好处.全球化必然是,一个结构调整过程,如果比较优势不在你这儿,像大豆,人家产优率比你高,产量比你高,成本比你低,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你一定要用人豆与人家抗争,那当然就不行.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比如我们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是有优势的.如果你真正地去深入了解东西方社会,你就会发现中国人太聪明厂,如果不是体制扼杀了我们中国人的创造性,中国人的智慧那是不得了的.我们的体制的确有一些毛病.

简单来说全球化的得失,是有舍才有得.特别是在农业这个问题上――有些人最爱拿这个问题说事儿.我很关注农村问题,对此很清楚――大量的例证证明,搞贸易保护主义,只能害自己,谁走这个路就害谁.比如,我们要进口一些粮食,主要是进口一些大豆,这不是一个什么坏事情.相反,走日本那种保护农业的路子我们是要吃大亏的,为什么对日本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的饭菜特别贵,这就是保护农业带来的恶果.中国有这么多人,如果走日本的路中国的和谐体制是要下降的,饭桌上吃饭的成本是要提高的,我们现在就已经感受到饭桌上的东西贵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开放,要让农民参与竞争,因此我对现在的一些过多保护农村的政策并不太赞成.我们要把饭菜的降低,怎么办呢就是要竞争,不能给予太多的保护.全世界的农业政治都有错误,就是保护农业.基本的经验证明,谁搞贸易保护,被保护的行业反而就要付出代价.

三、在不确定的转型社会,规则远比道德要强有力

什么是以德治国治国,是公共领域的事情;道德,主要是私人之间交往处理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道德的调节能力很强.纯粹的私人生活是一个层次,跨入个人生活之外还有一个交往层次.交往层次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一种经济性质的个别的交往;还有一种,叫集团行动.进入集团行动,道德的调节作用就微乎其微,集团行动的规则过去也可以是专制,现在则是个好东西.简单说,在更广大的人际关系领域,比如国家,德治是不够的,需要有更多的规则:少数服从多数,这是规则;选举,这是规则;选举当中要有竞争,这是规则;决策的时候,制衡也是规则.像这样等些规则,远比道德要强有力.

有些人讲,西方的人遵守道德,实际上是他们违反了某些准则之后的惩罚特别厉害.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时候,以所谓羞耻感来惩罚,当人生活非常封闭的时候,你不遵守道德,大家对你的评价降低,你就害羞,这种羞耻感在相对封闭的社会是可以杀人的,中国有一句话叫“唾沫星子淹死人’,这句话是完全对的.但是进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集团行动的社会,唾沫星子就淹不死人了.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道德对人的约束力就越低.道德羞耻感对于某些集体行动是没有制约力的,因为在集体的共同行动中,羞耻感的惩罚作用已不复存在,比如,铁路沿线的农民可以集体抢掠铁路财物,偏僻乡村的农民可以从人贩子手里写妇女为妻,而政府予以干涉,村民们往往采取一,致对抗的态度.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这种情形不应奇怪,因为道德的约束作用在确定性程度高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

表面看,有些人认为好像是中国社会核心价值没了,人人都丧失什么底线,其实就是道德调整的能力下降了,不是中国人把道德丢了,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的学者太多了.不是道德丢了,而是惩罚力度不够了:你要是有唾沫星子唾我,我就跑到别的地方去.现在,我们的情况是熟人社会解体、熟人社会变得不稳定,这正是需要我们在更广大的领域有更多规则的时候,但我们恰恰没能把相应的规则建立起来.正是在这样的层面上,我认为,以德治国的局限性很大,千万不能把以德治国当成一个首要的东西,在转型时期还是强调依法治国,要提升中国政治的水平.

四、我喜欢制度,但得慢慢来

人文学者,讲核心价值观,就好像是天大的东西,而且一讲就吓得不得了――核心价值观丢了!在我看来,所谓核心价值观大致有五个层次.中国人把哪些丢了,其实丢的不多,只是在有的层次上,因为我们虽有价值却无规则,因此不大行.所以,对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一定要仔细去想想,要细化,这样做后,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在转型时期是难以避免的,有些东西我们只能慢慢来.

说到核心价值观,我把它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就是人要生存,人要活命,有些人文学者为了弄得高雅,就不爱提这个事.人要热爱生命,要勇敢,要保护自己,在这个层次上,全世界的人都一样,谁不这样就呗!有没有不这样的国家啊别说还真有,宗教过分约束人,是不是就产生这样的问题了像这样的国家,是要完蛋的.

第二个层次,就是家庭.尊重妇女、抚育孩子、孝敬老人,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所谓核心价值观我想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去遵守,但是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这么一套准则,比如上面这三条基本上是现在主流民族都遵守的.可以说,人家丙方国家在这个方面比我们强,什么人老了没人管、孩子18岁踢小去,这是一种方式,不是人家不管,其实我们的年轻一代也越来越是这样.你说这个层次我们丢了没有基本上没丢.难道中国男人都不管家了都跟着第三者跑了不是嘛!这些就是主流的东西,全世界都这样.

第三个层次,是非集团行动领域的社会交往.也即当你跨出家庭后,就与人平等互利,要尊重别人.我经常跟我女儿讲,人要节制,要宽容,要礼尚往来.孔子的儒家学说就在这方面起了一部分作用,但中国的学者把孔子放大成全部了,有些人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竟然讲“一句论语治天下”,我们的文化学者啊!在第三个层次我们怎么样我承认有问题:人欲横流,不知道节制,有钱人炫耀式的奢侈性消费、吃野生动物.所谓丢了核心价值观,恐怕多半指的就是这个层次出现的问题.

第四个层次,是集团行动领域的核心价值观.按我的讲法,就是政治,就是公平的问题,公权的问题.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做得不够,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也是在进步.而且,在前面第三个层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因为在第四个层次没有解决才造成的.你知道我们最不节制的是什么人是我们的官员.公务人员具有社会榜样的作用.有些关进去后就说了一句有道理的话:是体制把他害的.他具体怎么说呢一把手简直就是没人:节制,没人管,吃喝嫖赌都没人管,没有人监督.显然,在第四个层次上我们的问题比较大,尽管如此,我还不愿意说改革太慢,有一句话说制度也不能来得太快.这是我喜欢制度却跟极端的政治主义者所不同的地方.

第五个层次,是国际社会.我非常不赞成有些人煽动仇视心理、搞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要记住历史,走向未来.比如在中日关系中,有些人成天抱着那些事情不放,成天就是丑化日本,连我老婆一听日本部觉得这么坏,日本真的像她所想的那样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老百姓有时候既可爱又可恨,可恨在什么地方呢容易被蛊惑.我刚才说了,学者都犯错误,老百姓又不是学者,想问题更简单,容易受政治家的蛊惑、媒体的蛊惑.在这个层次上,真正的学者,作为思考者,一定要脑子清醒;而政治家也要有大视野,不能蛊惑老百姓.简单说,在国际领域,我们中国原来有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那个原则是不错的.最近,在的倡导之下,跟日本搞互访什么的,这是对的,要化解仇恨.对日本来说,在参拜这些问题上,他们也在变化,对吧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改变一些东西;和谐世界,也是同样.

总之,对人文学者嘴上好像是天大的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分析、要细化.这当中,有些东西变了,这是在转型时期难以避免的;有些东西要建立,比如制度,但绝非一朝之功,需要我们慢慢地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