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罗素的政治思想

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48 浏览:13208

摘 要 :文章以《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为基础,简单分析了罗素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罗素的政治思想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 键 词 :罗素;政治;普遍的善

中图分类号:B82-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4-0163-01

伯兰特•,罗素是20世纪西方声誉最高、影响最广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现实人道主义的,一直致力于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在罗素生活的那个年代,两次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激烈的变革.为争夺世界霸权,人们在这一百年时间里制造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且第一次使用危害力极大的作为战争工具,这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和痛苦.在这个最好与最坏的时代里,我们人类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罗素带着对人类美好生活最真切的同情心,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积极探寻人类幸福之路.罗素在《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一书中集中阐述了他的思想,本文以该书为基点,尝试分析罗素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冲动和愿望是罗素政治思想的分析起点

罗素用人的冲动和愿望来奠定学的人性基础.在他看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两个来源:冲动和愿望.

首先,冲动是产生的前提.人类若要生存下去,且不丧失其特色,就必须保持冲动,否则生命就会枯竭.就冲动而言,可以分为占有性冲动和创造性冲动,“最好的生活是创造性的冲动占最大的地位,而占有性冲动占最小的地位.最好的制度是能够产生最大可能的创造性和最小的适合保全自己的占有性的那些制度”.[1]占有性冲动是人的本能,这无可厚非.然而占有性冲动过多,就容易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学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缓解这种冲突.人所具有的理性调节的意志力,为引导人的冲动向积极方面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愿望是维护的目的.罗素从三个方面对愿望在学中的作用加以论证.一方面,学和道德规范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依据所愿的目的而行为的力量.他以想吃马铃薯的愿望为例,如果趁夜到邻居地里去挖,但邻人也可能会以偷我树上的苹果作为报复,因而发现互相尊重财产产权的道德有利于双方,于是防止被盗的愿望就产生了相互尊重产权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学和道德实际上都是为了调解人们的愿望冲突而立.这一观点体现在《我们为什么不是基督徒》“道德的实际需要是从的冲突中产生,不管他们是不同的人之间,还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时期的”.最后,学发生作用也要通过愿望,“道德的观念若不能影响愿望,就不可能有任何重要意义,道德观念通过愿望得到赞许和害怕受到反对而起作用”[2].

罗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冲动和愿望必然会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类本性中的一对深层次矛盾: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矛盾.学就是要调解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愿望和冲动所带来的冲突,把矛盾纳入秩序的轨道.法律和制度是解决这种冲突的具体措施,是实现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的可靠路径.

二、普遍的善是罗素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罗素在确认了其政治思想的起点后,就开始探讨原则,即善的原则.罗素通过分析道德的历史,以道德的相对性来揭示出善是最高的原则,善是目的.他指出“在学中存在着某种高于道德准则的东西,而且人们可以用它作手段来判断道德准则”[3],这种东西就是某种行为的目的.“善的定义必须出自愿望”[4]当一件事满足了愿望时,它就是善的,善是愿望的满足.罗素把这种目的用善恶表示出来,达到目的的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既然善是目的,那么道德就是怎么写作于善的手段.凡是促进善的行为,就可以判断为正当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

要最大程度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愿望,就应该追求普遍的善(整个社会的善).尽管个体的愿望各不相同,但罗素借用莱布尼茨的逻辑分析指出“在同一事态下,当所有的人都能满足愿望时,我就把这些愿望称作‘可共存的’,当他们不能共存时,我就把他们称作‘冲突的’”.而在愿望可共存的地方要比愿望冲突的地方有更大的愿望总量的满足.所以,根据善的定义,普遍的善是可取的.因此,罗素认为爱比恨可取,合作比竞争更可取,和平比战争更可取.


要实现普遍的善,罗素认为首先要冲破自我这一坚硬的躯壳,尽可能宽阔地扩张自我,把愿望扩张到全人类.他认为,在一定的社会中,愿望的和谐取决于三种因素:社会制度、个人的愿望、赞成和谴责的规范.一定的、良好的社会制度,一种社会愿望的,以及对个人性格的科学理解和修炼,都将可能使个人和社会愿望普遍满足之间的冲突变得愈来愈小.他不赞成用革命来推翻旧世界,而是主张通过知识和教育逐步地改良社会.他特别强调用教育去改变人性,培养大度、豁达的愿望,使人自发地具有与社会和谐的愿望.罗素至此建立起来的观点,为后面解决现实问题作好了铺垫.

三、对人类通往幸福生活之路的探讨

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贯穿于罗素的政治思想,罗素回顾了自人类文明开始以来有组织的冲突,讨论了因这种冲突给人类幸福所带来的损失,并尝试找到从苦难中解脱的出路.他认为战争背后或人类苦难背后的根源乃是,占有欲、竞争心、虚荣心和权力欲这四种.这四种愿望容易将人的行为引向歧途.针对如何消解人类的冲突,满足人们在政治上的愿望,罗素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和论证.

罗素指出,神话与巫术在古时候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很好的途径,但在科学革命之后,它们已经很难发挥作用.同样宗教信仰也不能完全医治现代人的麻烦.他认为,宗教信仰不但不能帮助人类实现自身的解放,反而更容易使人迷失.所以,最后他将希望转移到了人自身身上,他认为“如果人们寻求拯救,就必须更多地,而不是更少地借助科学;必须通过对一种人及人的冲动的理解,通过找到能使人的冲动趋向幸福和满足”“人类的未来处于危险之中,倘若有足够多的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人的未来就可以让人放心.那些试图指引世界摆脱困境的人们将需要勇气、希望和爱”.为此,罗素认为人类的出路在于找到共同的愿望,即普遍的善,让自由和爱引领人们实现对幸福的追求,通过建立一个世界性政府,实现和平道路,最终引导人们实现幸福.

四、结语

任何思想家的思想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缩影.罗素反对战争,追求幸福的政治思想,也直接体现了20世纪社会急剧动荡的特点.他作为集大成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一书建立全新的学,该书以人的心理动机作为学的基础,既吸纳了诸多大家的观点,同时又用最鲜活的史实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在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开创意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