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政治课堂的问题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96 浏览:106048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16-02

摘 要 :通过设计问题进行课堂问答是新课改中不少教师实践着的课堂教学尝试,新课改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对照此目标和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学习,我发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方面存在不少的缺陷,下面对此进行有关总结并就优化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高中政治 课堂 问题设计

无益于或低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如此缺陷主要体现在:


1、问题过于简单、直接,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师的设问带有随意性,缺乏目的性和启发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所以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乃至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政治课堂中有些提问的问题是信口拈来,没有精心设计,这样的提问似问非问,目的不明,缺乏思考价值,让学生丧失方向,丧失自主,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提问过于琐碎而无意义――“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总是千篇一律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或者是不能形成“预设――生成”的效果,只能让学生寻找课本答案,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提问密度过高过频繁.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种课堂虽然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却违背了提问的价值和初衷.

3、自问自答,不管不顾学生的反应,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没有恰当的点评,甚至无果而终,丧失了问题的本身价值所在.如在讲《和平与发展》时,教师提出“影响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没有作任何处理,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被搁浅了,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突然被教师拽入到另一个情景中,学生一片茫然.这样的提问与其有不如无,既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又没有任何收获,极容易挫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或者是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让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没有,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其他表现譬如:记忆性封闭型提问过多;包办提问,学生失去提问的权利.

着力培养 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注意:

1.设问要具备启发性、开放性、适度性和反馈性.

具备启发性就是要“善启诱思”,能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正确思维.具备开放性就是要激发学生思考和联想,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展到书本内容以外,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例如,在讲“政府的责任”时,我就设计了“如果你是市长,你如何代表政府向人民承诺并兑现承诺”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具备适度性提问就是要提出与学生知识水平和现状相适应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的连贯性的系列问题,使学生既感到有些困难和压力,又有信心和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更清晰的思维状态.具备反馈性就是要选择肯定、赞扬并适度纠正的方式,适时对学生的答案和答题活动作出评价,对学生的创造性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在成就感体会中增强自信,保持学习热情,以帮助学生分析答题的误区和难点来适度柔性地纠正学生的答题错误,消除学生的心理焦虑和厌倦情绪,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也可用启发式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正确思维,自我纠正错误,以增强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还可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补充,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在辩论中求得正确和完善的答案.这样才能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问题设计时要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提问过早则学生对教材知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提问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习目标明确,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设置问题,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如讲到“中国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时,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解答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最高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学生自然就会得出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审议表决,如果通过则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也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在学生知识的巩固、积累,思维升华时,适时提问,做到以问导之 .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以外,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能的任务,我们的课堂提问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教师设疑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其具有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深思多思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课堂结束前的适时提问,设计带归纳小结或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形成政治观点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思想受到教育的程度,可达到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3.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考虑侯答时间和理答思路

教师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候一段时间,使学生能给出更好的答案,也会使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热情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极大地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毕业论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使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将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4.问题设计要讲究层次要有序要具有整体性.

课堂提问要注意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参差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就各部分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提问时尤其要注意问题的有序.例如,在讲“商品的基本属性”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握经济学道理,更通俗地理解知识,有位老师通过实物展示进行设问,以两本课外读物与一支钢笔为例:1、为什么需要交换?2、为什么能够交换?3、为什么在一定时期只能以这样的比例进行交换?4、这种比例会出现变化吗?为什么?5、这种交换体现了什么实质?通过这样的设问,步步深入、层层启发,既加深了学生对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提问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做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如在讲到"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简单概括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工具)"谁来运用这一工具,为谁怎么写作?"(统治阶级)"是不是所有的阶级都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既然国家这一工具不是为所有阶级怎么写作的,那她具有怎样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5、问题设计不能只考虑教师的提问还要考虑学生的提问,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无疑是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在导入环节我们不妨设计“了解-分享-我要问”这么个 栏目,在听了相关介绍和看了相关资料和情境后让学生来提问,看他们能否提出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训练.在课尾教师总结后可以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提出自己的疑惑和不同异见,我们的政治课不能在传授主流观点的时候使得学生形成封闭性的认识,认为这样的问题就只能是这样的看法.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作为教师我们要谨记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不断的探讨不断的积淀,努力吧问题设计好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个“善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