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政治课堂,教师要做“四个转变”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41 浏览:131437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例如中国食品遭遇贸易壁垒,学生纷纷表示愤愤不平,厌恶指责声一片.教师应当对学生表示极力的赞同和支持,在课后也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用自己的情感和爱好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这样,增加了师生的共同语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奠定了基础.

2.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3.由“园丁”向“引路人”转变

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每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二、教材使用方面的转变

1.要读懂教材,这是“用”好教材的前提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生活与哲学》中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框,课文内容从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揭示出创新的意义和内涵.教师仅懂得这些并仅以此授予学生,并不是真正读懂教材.作为创新,我们更需要从现实中读懂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教材时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2.要善于整合并开发教材,这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第一是整合.如《生活与哲学》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和动力”一框中讲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没有讲到其方法论要求,而是中间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后才讲到其方法论要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教师如果从一定的逻辑顺序上讲课,则可先把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提前来上.所以,要“用”好教材则要求教师善于整合教材.

第二是开发.如《文化生活》介绍地方文化特色时就举本地的文化特色.如在内蒙古,就可根据内蒙古草原文化这一特点展现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饮食、音乐、舞蹈、习俗等,来充实我们的资源.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转变

1.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多媒体手段,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容易接受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如,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或情景式教学.体验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课堂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为对象,以任何可用感官触及的媒介为道具;学生主要以教材为载体,从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自我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情景式教学——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教师可设置疑问来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时,设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活动: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分辨出四个杯子里的白色液体(白酒、白醋、白开水、白糖水)?学生代表亲自闻一闻、尝一尝,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成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这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活动的转变

要开阔视野,将生活融入课堂,就必须开展课外实践.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例如,有的高一学生认为:“‘先富帮后进’,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是幌子.实际上是利用‘帮助’在后进地区乘机捞一把.”针对这一实际思想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调查访问了当地的啤酒厂.该企业近几年中,先后捐助十二名大学生,五位孤寡老人.学生在活动后深有感触,自己将来开办企业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兴趣爱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不要把我们的课堂变成“精神的牢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鲜活亮丽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现实,感悟真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