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往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话语体系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93 浏览:74078

【摘 要】随着实践范围的世界性扩展,实践的交往普遍性逐渐显现,交往实践取代对象性实践成为解释世界的基本哲学范式.在坚持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通过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生成现实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在坚持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通过其抽象化发展,来保有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追求.在坚持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通过其逻辑化发展,实现超越经验的科学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建基于交往实践的语言交往以其生活化、抽象化和逻辑化的多极发展趋势,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

【关 键 词 】语言交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一、引言

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实践越来越来显示出其交往性质,新质的发展催生了交往实践的生成.交往实践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建构着语言交往辩证法的基础,而在语言交往中又生成着共有的真理、价值和审美.交往实践走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现实基础.交往实践的引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对象性结构转变为主体间性结构,主体间性结构的转变,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变身为语言交往,语言交往的生活化、抽象化和逻辑化的多极发展趋势,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

二、交往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基础

交往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现实基础.正是由于交往实践取代对象性实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础,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本学,成为面向精神世界的价值观,成为面向知识世界的科学观.

传统实践观将实践界定为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这种对象性实践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或社会联系,使实践中的主体、结构和关系单一化,将实践活动自觉不自觉地视为没有‘主体—主体’关系介入的片面的‘主体—客体’相互作用过程.”[1]建立在这种‘主体—客体’对象性实践基础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线性思维特征,教育者尊为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赋予了先在性话语权,而受教育者成为客体,降为被改造的对象,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对话权.质言之,以传统实践观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没有能够正确理解实践主体、实践和社会交往关系的三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成为宏大叙事的强制性灌输,成为功能性的道德说教,成为远离生活世界的玄学.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的建构,实践逐渐跃出地域性存在,其世界历史性的交往行为越来越显示出普遍性.换句话讲,交往实践取代对象性实践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普遍性方式,“人类存在与发展方式上的这一重大改变,使人们在哲学上重新关注交往问题,将之突显到主题的地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必然成为全球的主导思绪.”[2]建立在‘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往实践基础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了非线性思维特征,教育者走下权威的神坛,从昔日真理的化身,变成与受教育者平等的主体,受教育者获得文本的解释权,从往日的被灌输者,成为具有言语、实践和交往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话视界发生彻底转换,由过去的抽象的形而上世界的宏大叙事转向了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微观叙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还原步入交往实践,将深刻改变其话语体系的语言逻辑结构、意义表达方式和功能作用机制,从而极大丰富话语对话、沟通和交流的意义.

三、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更涵人本意蕴

交往实践的普遍性发展,使建基于之上的语言交往走向生活世界,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构成语言交往发展的极向之一.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摆脱了灌输化、抽象化和教条化的语言运用模式,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语言表达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价值意蕴.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执着于抽象的理念世界,一味地对大学生进行教条的、呆板的和规范的价值原则的灌输和说教,根本没有将教学话语体系置于具体的生活情景之中,而是追求普遍性的、总体性的、同质性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疏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教学目的理想化,流泛于崇高玄远的道德说教,忽视了生活世界中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真实的道德要求,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显得空泛而无效.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脱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教学内容知识化,知识取代价值成为其话语体系的核心原则,阻断了大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化功能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流失.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剥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教学方法简单化,学生被视为权威话语的纯粹接收器,话语体系走向自言自语的独白,成为脱离了生活世界的概念木乃伊.

在当今生活世界全球化背景之下,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已经成为话语世界的主旋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到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现实生活世界的结构生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的结构,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的结构生成现实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语言交往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建构,共同生成其共识性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必须从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经验、情感、经历、需要和体验.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人文价值关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实效性. 四、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更具价值藉蕴

交往实践空间范围的扩展和层级范围的深入,交往实践进入到实践反思阶段,交往实践由事实层面的物质实践发展到价值层面的道德实践,建基于其上的语言交往走向精神世界,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构成语言交往发展的极向之二.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超越了日常生活层面的经验局限性,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概念、范畴和观念的把握,从而建构起超越现实的意义世界.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运用的是最经典的本质性抽象能力,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并以之建构起作为大学生价值源泉的抽象的道德世界.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专注于纯形式的思想理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流于形式化的空洞说教,本来是提升大学生理智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却造成了大学生道德形而上学资源的亏空.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钟情于同一化的道德标准,消解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主体性意识的缺失.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钟情于脱离语言结构的抽象实在,教师成为神圣的布道者,学生成为待拯救的芸芸众生,使教师和学生在语言交往的具体语境中创造性地获得共识性意义成为空想.

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也走向生活化,然而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并不必然地提升生活世界的认知能力,甚至有可能导致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降低,因此有必要以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来洗练大学生的认知思辨能力;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并不必然地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能力,甚至有可能导致生活追求的平面化,因此有必要以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来来滋养大学生饥渴的精神世界;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并不必然地提升生活世界的审美能力,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感官层面的审美愉悦的至上性,因此有必要以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来丰富大学生的形式审美能力.当然,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并不是通过思辨来维持一种唯理论的结构,而是借鉴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获得比生活世界还要真实的现实体验.

五、语言交往的逻辑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更富科学底蕴

交往实践的普遍性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逻辑认知能力,语言交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即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构成语言交往发展的极向之三.语言交往的逻辑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超越了日常生活语言的局限性,提高语言表达的清晰化、条理化和科学化程度,进而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更多地看重的是语言的反映功能,强调的是对象化的实践对语言交往的线性的决定性作用,而没有看到语言交往有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和内在的发展逻辑,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执着于反映性的语言交往,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停留于感性经验层面,在概括事物的抽象性、间接性和深刻性方面明显不足,这极大地削弱了对大学生科学理性能力的培养.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沉浸于反映性的语言交往,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弱化了语言交往的建构功能,降低了大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提纯能力和对未来事物的想象能力.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固执于反映性的语言交往,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走向客观化、定型化和模式化,形成封闭性的语言框架、语言定势和语言圆圈,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化的科学语言,从而在更深更高层面把握外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现代水平上,科学技术决定着语言交往,这既表现在语言交往被越来越多地赋予科学的性质而日益现代化,同时,也表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交往的性质而应用于交往活动.”[3](P103)如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交往超越实践经验的有限性,升华为具有理论层面的普遍性.众所周知,真理、规律、必然性等是不能由经验的重复单独归纳得到的,它需要的是语言交往的建构功能和反思功能,把混沌的具体蒸发为抽象的实在,这体现为语言交往的真理提纯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就要充分重视科学语言在语言交往中得应用,发挥语言交往的建构功能和反思功能,实现对经验的真理性升华.也就是说,通过语言交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从理解经验的机制走向理解真理的机制,借此获得更为清晰也更为真实的世界图景.

六、结论

实践的交往普遍性的显现,交往实践取代对象性实践成为解释世界的基本哲学范式.在坚持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通过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生成现实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在坚持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通过其抽象化发展,来保有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追求.在坚持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通过其逻辑化发展,实现超越经验的科学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是以交往实践为基础,以语言交往为载体,以生活结构、实体结构和逻辑结构为内容的框架模式来实现的,正是在生活力、实体力和逻辑力的共同牵引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不断实现创生性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