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课学生主体性现状调查与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466 浏览:158668

【摘 要】通过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51名学生进行学习主体性现状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背景变量(性别、政治面貌、所学专业)与学习主体性要素(主体意识、知识准备、接受力)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等要素之间的交叉关系存在显著相关.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可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 学生主体性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2-03

一、研究背景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对于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学生是作为受教育的客体身份.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活动时,学生是作为教育的主体身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包括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最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程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的前提是了解有效的教育对象应该具备的条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基本观念是使学生有接受教养的可能”.加涅将这种“接受可能”概括为学生“先前学习的必备能力”.有效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包括三个要素:明确的主体意识、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

明确的主体意识是指教育对象对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扮演角色、对自己的接受行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完成所具有的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它同时还包括作为接受主体的教育对象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以及自主地选择、评判、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接受和转化教育信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明确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意愿,同时构成形式学习和接受行为的动力系统.

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是指教育对象接受、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必备的知识条件,即需要教育对象有多方面知识的支撑,才能达到理解的高度,才能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感染力,才有可能践行思想道德准则.接受力是指教育对象对于教育活动的意义,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选择、评价和内化等方面的能力.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共同构成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基础.

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体意识、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的现状,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编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问卷共有1个项目,关于测评对象的信息有3项,分别是性别、政治面貌和所学专业;关于学生学习意愿方面有2项,分别是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是否感兴趣;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有3项,分别是课堂表现、逃课的原因和是否了解该门课程;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7项,分别是这门课的思想教育性、学习目的、对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帮助、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缺乏课堂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和提高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问卷的内部可靠性系数平均为0.724.

(二)抽样调查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被试来自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的部分学生,有效人数为551人,男、女人数与自然分布成一定比例,被试的政治面貌以党、团员占绝大多数,所学专业理工类占到2/3左右,文科类占到1/3左右.

2011年3月,本课题组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32份,收回问卷594份,有效问卷551份,废卷81份,有效回收率为87%.收到学生对教学的建议308条.

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调查情况

1.主体意识.调查对“概论”课的兴趣,52.5%的人选择“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其他选择“不太感兴趣”或“反感”.调查“概论”课对今后发展是否有帮助,69.1%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调查“上课的目的”,53%的学生选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调查“逃课的原因”,56%的人选择了“不感兴趣”.

2.知识准备.调查“课堂表现”选项,只有43%的学生选择“认真听讲做笔记”.调查“逃课的原因”,18%的学生选择“与专业学习无关”.调查对“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49%的人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调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程度”,58%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或“不了解”.

3.接受力.调查“概论”课开设的必要性,80%的人选择“非常必要”或“有必要”.调查“概论”课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行性,74%的学生选择“可行”或“非常可行”.调查“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41%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问题,还有28%的学生选择“社会环境问题”.调查“缺乏吸引力的原因”,60%的学生选择“教学方式单调”,还有19%的学生选择“课堂气氛沉闷”.

(二)学生的背景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

1.学生的性别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关于性别与教育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分布,在数据统计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主体意识方面,女生的“学习兴趣”稍高于男生;知识准备方面,男生的表现优于女生;接受力方面,男生优于女生.

2.学生的政治面貌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关于政治面貌与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分布,在数据统计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主体意识方面,团员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党员学生.知识准备和接受力方面,党员学生的表现优于团员和其他学生. 3.学生的专业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关于所学专业与教育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分布,在数据统计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项维度的测评情况理科专业的学生表现较好.

(三)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1可以得知,主体意识的3个维度、知识准备的2个维度和接受力的3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即在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三者之中任何两项之间都存在正比关系,如果一个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以说明这个学生对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准备较好,接受力较强,学习的有效性比较明显.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和专业分类的被试在对“概论”课的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上数据显示不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学生的背景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

2.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太明确.接近一半的被试表示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接近1/3的被试认为“概论”课的学习对于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有一半的被试意识到学习“概论”课的目的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3.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知识准备不够充分.接近一半的被试对“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太满意,接近2/3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了解.这一点说明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教师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没有刺激到他们的兴趣点,或者说由于相关的背景知识太少,他们头脑中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兴趣点.

4.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接受力表现存在两个极端.对于“概论课”的学习意义,超过3/4的被试认为开设“概论”课的必要性很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也很有可行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方面,41%的被试认为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问题,6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是”教学方式单调“.这些结果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认可的.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教学内容抽象化和教学方法单调的问题.三是由于学生的兴趣点较低和知识准备不足,对于老师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能够较好地吸收和内化,致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由知识目标转化为能力目标再转化为情感或价值目标的难度增加.

5.学生学习“概论”课的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的相关性分析得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和“会不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信不信”的问题.要想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还是必须回归到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只有学生认同并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够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是有效的.

(二)建议

“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性研究.

1.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基本准则,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为中心思想,研究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素质能力体系的有效转化,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契合的目的.(下转第36页)

(上接第23页)

2.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乃至整个教学系统的有效性的实现,必须依赖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有效的课堂教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学习体验法等.

3.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创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对话情境,促进学生道德养成的认知情境,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于有效的教学情境中.

4.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教师是有效性教学系统的践行者,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等,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要素的效能和教学系统的整体效能.

5.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征的有效性研究.如何全面了解和正确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版,2001

[2]黄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J].文教资料,2009(30)

[3]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现状与基本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度院级课题(JZY2008A10)

【作者简介】张俊青(1979- ),女,山东定陶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陈 妮(1965- ),广西南宁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责编 黎 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