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46 浏览:14468

[摘 要] 网络化生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它所具有的超越地域性、自由性、开放性特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互动平台,健全管理体制、净化网络环境,从而真正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 键 词 ] 网络化生存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主体

网络化生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它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当前在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代的群体性力量.作为一种虚拟的生存状态,网络化生存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交往规则和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主体的施教活动,也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接受主体对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水平和接受效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化生存的界定及表现状态

网络化生存是以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微观上讲是采用二进制编码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对其进行的加工、转换,从而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影响[1].网络化生存作为一种虚拟性存在,而“虚拟实践活动是人的智能活动的直接物化和延伸,是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社会等一切对象的物质器官,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在本质上是人类智能活动的外化和延伸”[2].网络化生存在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个体与网络整体形成了点对面的共时往关系,从而使人在思维方式上树立系统思维、非线性思维和超前思维”[3].

对于高校学生来讲,网络化生存是指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具体表现为:其一,网络作为工具理性的存在.“工具理性作为实现满足欲求目标的工具,只关心工作实现过程的程序与条件,而不思考这一目标的价值意义,特别是不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评估这一目标在人生与人类整体中的地位”[4],这也正契合了当前高校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知识结构的完善、外界信息的获取、娱乐和交往的工具理性.其二,网络作为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温床的存在.由于网络化存在具有“超越时空、弱化不平等性和多重信息反馈的特征”[1],使得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失衡、找不到自我的学生将目标指向网络,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以自我为中心被公平的对待,而不必考虑周围人的权利和地位,掩饰住自身与别人的差距和病态心理,享受网络世界中的平等和自由,重塑自信,进而对网络世界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其三,网络奴隶的存在.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把网络社会中的群体分为了“网络工作者”“被网络连接者”和“被隔离的劳工”,认为当“被隔离的劳工”从现实社会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由于对网络技术的不掌握、对网络精神的不了解,自我完全丧失个体,成为网络运营商赚钱的搬运工,精神被控制,意识被主导,就成为了网络空间运营商的奴隶[5]P294.大学生在网络化生存中,典型的就是其在沉迷网络游戏后,身体和精神都被游戏运营商牵引、指使和控制而难以得到解放.

二、网络化生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化生存作为社会人在数字化媒介中的生活方式,为大学生拓展交往空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拓宽视野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由于网络空间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融,以及网络具有的超越地域性、自由性、开放性特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网络的超越地域性对接受主体价值观的冲击

超越地域性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传输途径,同时也成为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一个平台,其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以及渗透性超越了以往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诞生以来,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他们利用这个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优势,广泛输出和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现实的政治霸权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一种‘文化霸权’甚至‘文化殖民’,变成了一场争夺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为目标的没有硝烟的战争”[6]P389.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还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价值判断能力和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对网络世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缺乏理性的思考,在充溢着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的网络世界中被一些错误的言论和极端的思想所误导,增加了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网络的自由性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交往的方式由现实性转变为虚拟性,致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现实社会中更全方位和多样化”[3],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有效平台,但也存在着与之伴生而来的问题.在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中,人们隐匿起姓名、年龄、性别,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和价值评判标准,在一个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体验着不同于现实空间的超脱和自由.另外,由于没有了现实空间人与物的限制,一些网络自由客利用网络空间中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社会民众的道德尺度,甚至违反道德标准和法律,在网络散布虚检测信息、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这种无排他性、无节制性、无过滤性的特点导致网络信息的过度膨胀和嫉妒泛滥”[6]P392,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空间的无序性.而“网络的无序化导致价值标准迷失和道德失落,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淡化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7],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3.网络的开放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授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把其内化为内在的主观意识,再由内在的主观意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最后作用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和自我意识的过程[8],这个接受过程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在网络化生存空间中,“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和广泛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占有方面是平等的”[6]P391,颠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其次,接受主体接受来自网络空间的大量信息,有些信息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而部分信息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接受主体习惯结构的否定,引起接受主体心理上的‘空白’”[9],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再次,接受主体将网络碎片文化进行吸收,形成主观价值判断,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观察、评价与思考,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指向和不同强度的需要都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的一种驱动力,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欲求倾向”[10],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网络化生存视域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网络化生存作为一种虚拟性存在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彰显了人在社会环境维度上的个性人格的发展和丰富,也促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队伍、育人理念、育人环境和育人方式方法等方面必须发生重要的变革,提升网络化生存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要做好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队伍建设.高校的“两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是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首先,这支队伍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魅力,更要把握网络化生存的特征,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掌握他们在网络化空间中的生存状态.其次,着重提升这支队伍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一是要真正融入网络生活,真切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交往、学习和娱乐过程中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与大学生共境.二是要掌握网络话语,真正与大学生展开思想对话和交流.三是要转变教育观念,降低姿态,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2.主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网络上这样来形容微博的影响力:“你的粉丝超过一百,你就好像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11]而网络良莠不齐的混杂信息和西方敌对分子的网络煽动,均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走势和价值判断.我国现阶段处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者共生的时代,多元价值观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合了“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12],“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13].因此,必须通过将大众媒体的相关信息移植到网络,实现与网络传媒的优势互补,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视频资料,来增强其生动性和鲜活性,达到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目的.


怎么写网络硕士毕业论文
播放:31404次 评论:6134人

3.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首先,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而非科学认识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认识理论,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性.根据价值认识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我们想教什么,同时必须要研究接受主体的特点、需要等,这样才能使主体性与客体性较好地统一”[14],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把握住接受主体的自我认知需求、情感性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原则,才能够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是否得到了实现,其价值是正价值、无价值抑或是负价值.

其次,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既要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又要有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而这些具有抽象性、理论性、长效性等特点的理论内容,要求教育者创建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料,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需求,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实践活动,解读出让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和理解的内容,对有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信息进行合情合理的解释说明和批驳,使接受主体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要改变单线条的灌输为多元的立体的信息输出,把握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加强与接受主体的互动和交流,注重同接受主体生活经验、思想积累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互动平台

“互联网是现实社会与公众心理的延伸、拓展、承载与反映,而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大多都是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的反映,而这些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必然会对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中的学生思想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1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形成接受主体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而新媒体所具有的边界开放、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从而使得两者之间交流的平等性具有了可能.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BBS、群、微信、飞信、网络空间、微博等形式,降低姿态,以平等的身份同接受主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受众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选择性,是“眼球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动态,洞悉生活中的变化,关注反应时代特征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校园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撰写主题博文和评论文章,来激发青年学生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反思,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健全管理体制,净化网络环境

一是要加强网络立法,强化他律约束,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护教育主体在信息空间的管辖力.二是要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清理网络中的消极信息和垃圾信息,并通过网络监控,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和反映的问题,在做好教育引导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三是要推动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管理和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和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不制造不传播网络污染信息,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