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政治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23 浏览:42674

“没有任何人到万达做任何调查.我跟大连现在被调查的企业家,没有关系.”

57岁的王健林斜倚在椅背上,脖子上挂着万达的胸卡.在这个矗立于天安门东8公里、北京商务区核心地段的万达广场B座顶层,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拥有一间两个巨大套房组成、坐北朝南的办公室.

4月9日下午,王健林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回应坊间的诸多传闻.他自辩说,“没有任何人到万达做任何调查.我跟大连现在被调查的企业家,没有关系.”

他父亲当过西藏自治区副主席

自从四年前他将总部从大连迁至北京,几乎每天都有地方官员造访,他们渴望在这里见到王,并“带回”一两个万达广场.

王健林也热衷于出席“体制内”的各种会议.3月21日,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他受到领导的接见;次日,作为少数几位嘉宾之一,王健林又被邀请座谈党建工作经验;4月10日,他作为“中华慈善奖”获奖代表赴中南海接受领导接见.

在房地产行业,王健林走了与大多数同行们不一样的路——不是简单地卖住宅,而是致力于商业地产.但3月中旬以来,王健林被调查传闻一出,几乎摧毁了王健林着力塑造的万达形象,这家公司早年的崛起及近年来的快速扩张更为引人猜疑.

1954年10月24日,王健林出生于四川省都江堰一个典型的红色家庭.王健林的父亲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最高官至西藏自治区副主席.

14岁的时候,王健林初中毕业.从电影《林海雪原》中获得的,促使他奔赴军营,成为内蒙古边疆扎鲁特旗边防部队的一名战士.

王健林当年的战友于学颜对记者回忆,虽然是干部子弟,但王健林在部队并没有得到什么优待.当时边防部队条件极其艰苦,长年住在帐篷里,每天以玉米粥充饥,从部队出发去最近的集市也有五百多公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健林由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军官,并入党.

1978年,王健林被部队推荐到大连陆军学院读书.毕业后,王健林被军校的领导看中,破格留校任用,并被提升至团级干部;1986年,“百万大裁军”的大背景下,王健林转业任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1988年,西岗区房管处下属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房地产公司,因总经理的经济问题负债几百万,濒临破产.西岗区政府为了拯救这个“烂摊子”,面向全区公开招贤——34岁的王健林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如果不转业最多混个将军”

当年年底,王健林成为了大连市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以下简称“西岗开发”)总经理.工商资料显示,成立于1987年的西岗开发即大连万达集团的前身,当时还是西岗区区属国有企业,其1989年营业收入为1285.8万元,净利润291.2万元.

据万达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多年以后,王健林有一次在公司内部提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时笑言:“如果不转业,现在最多混个将军,那有什么意思?”

但18年的军旅生活,给王健林的一生都打上了深刻烙印.直到今天,王健林的作风依然是雷厉风行.他每天早上7点就到公司,参加任何活动从不迟到一分钟.

老板的这种军人风格,也直接影响到了万达集团.万达从高管到基层,男员工必须穿深色西装打领带,女员工必须穿职业套装,必须化淡妆.公司要求是8点半上班,但因为老板从来都是7点来公司,因此员工基本上都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岗.据万达集团企业总经理刘明胜称,因为老板的准时,就连万达上千人参加的“万达年会”也无一人迟到,整齐划一地按时开场.

他很会搔政府的“痒痒肉”

“包括后来砸钱玩足球,都为王健林在当时的市领导那里,争得了一个很高的印象分.”大连一位开发商对记者表示,满足主政官员的政绩诉求,搔着政府的“痒痒肉”,是王健林过去二十多年里开疆辟土的利器.

而早在1992年,处于事业起步期的万达集团,在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就替政府做了众多公众建筑.1990年,企业刚刚成立两年,王健林就捐赠100万元建设了大连西岗区幼儿园;1993年捐资2000万元兴建了大连市西岗区体育馆;1994年,万达又出资5亿元建设了大连大学.

在没有“招拍挂”制度的1990年代,政府当然会投桃报李,给予王健林不少土地实惠.然而,更大的绿灯在于西岗开发的改制上.1991年,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准备在大连市选择3家企业,作为东北地区首批股份制试点单位,西岗开发成为首批试点单位.

此后的十年间,通过多次极为复杂繁琐的转让,在2007年1月,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结构变为:由王健林为法定代表人的上海万尚置业有限公司占股49.25%,尹海(大连万达集团副总裁)为法定代表人的北京万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控股30%,大连一方集团占有6.5%股份,北京合兴投资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亦为大连一方董事长孙合喜)占股14.25%.国有股和内部员工认购股此时均已退出.

商业综合体“芝麻开门”

在1990年代,让王健林声名鹊起的招牌莫过于大连万达足球队,中国足球专业联赛的“八冠王”,后无来者.

2000年,王健林在声望的顶点退出足球圈,同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决定淡出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开发.

2006年,宁波万达广场开业,王健林的第三代综合体——“盒子+街区+高层”综合体一下子开启了宝藏之门.

随后的几年里,万达广场以每年十几家的速度迅速在全国批量诞生.

“一座万达广场,一个城市中心”的口号开始在全国叫响.商业综合体变成了品牌,地方政府引进万达也构成实在的政绩体现——万达在随后几年里确立了议价权.

对此,王健林也并不避讳.王健林称万达每年做二三十个项目,百分百来自政府“邀请”.每年来万达北京总部上门邀请的城市超过一百个,他一方面抱怨过多应酬挤占了私人时间,一方面为万达对地方城市的议价权而得意:“但我们还没有这么多能力,只能筛选其中最多30%的项目进行开发,现在稍微贵一点儿的地方我就放一放,放一放他着急了,可能第二年把价钱降下来了又请我去.”

显然,地方政府视王健林为解决就业、提升城市形象的骑士.王健林也称万达是一个跟政府关系比较良好的企业,核心原因来自万达的商业模式,“凭借着万达的执行力,从拿地到开发我们能实现在十八个月内开一个万达广场.对于五年一届急于出政绩的地方政府来说,万达模式是再受欢迎不过的了.”

2009年期间,宁夏的领导到万达集团总部会见王健林,亲自邀请万达去银川做个万达广场.宁夏当时还没有进入王健林的战略布局中,“但是人家亲自来访问,邀请我去做一个项目.我就去做一个,开业以后效果很好.银川市的领导又来邀请我们做第二个,我当时想银川才70万人,有必要开两个吗?但是人家就在我们这连呆两天,我一看这不答应不行,就又去做了一个万达广场.”

“万达只跟政治上有追求的官员打交道.有些地方政府哼哼哈哈的这种,我就坚决不去,反正请我的有的是,何必跟你扯这个.”王健林说.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