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效维度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706 浏览:83032

党的十七大已胜利召开,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已逐渐掀起.作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会议精神走入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也是必然.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本功能的体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关节点”的规定:

关节点是一个“度”的概念,它是“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事物在关节点内由“最低界限”到“最高界限”的过程也是其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包含着量变.为着研究的方便,笔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节点区分为:进入关节点和析出关节点.就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考察,这两个关节点是十分关键的.它们关系到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开始实施以及我们较具体地判别教育的成效.

1.进入节点的考察

所谓进入节点就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开始的起始点.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影响,我们一直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叠加而成,认为只要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必然构成和实施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果这个前提是对的,那么实质上就否定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一极的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否定了其作为主体的活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为了弄清楚何时我们才算从实质上开始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笔者以为,我们必须研究进入节点确立的前提和判断的一般标准.

第一,进入节点确立的前提:

受教育者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当然具有意识能力,在教育者按照设定的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并开始实施教育活动时,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他们具有自主地支配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主体.他们首先会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计划和手段进行评估他们会判断教育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手段是否有效,教育计划是否合理等,从而作出这种教育对自己是否有意义的价值判断.进入节点产生的前提是在教育者确定教育目标的情况下,受教育者的价值判的有意义.

第二,进入节点确定的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互相影响的过程,互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也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才有可能产生教育教学的效益.因此,能不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互动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自然也是确定进入节点的标志.

2.析出节点的考察

析出节点就是受教育者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之后,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在自己行为中外化出来的阶段性节点.经过一定时间卓有成效的教育后,以原有内在的思想素质背景为基础,把新接受内容与原有背景不断整合,重构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背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应该有所提高,这种成效会在受教育者的有意识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相比较进入节点,析出节点更加重要.


第一,析出节点的前提:析出节点就是当经过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容,其认识结构得到完善,且持续地影响其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形成了相对稳定地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时我们就认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结束了.

第二,析出节点的判断:通常,我们可以把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其行为逐渐受到影响,并以较稳定的形式反映出来.当受教育者在其行为中稳定地反映出其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阶段视做一个过程的暂时终结.这个节点就是析出节点.

二、区分关节点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认知教育效果思维的更新.使我们在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时,确立了一种由时间维度向效能维度的转化.当我们变换思路,由教育的时间维度转向教育的实效维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时,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的图景将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种全新的教育图景是以教育的效能为中心,以此推进和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路径、载体、评价标准的创新,这对于从实质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导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2.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的精确性的研究.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精确性研究的追求应是努力的一个方向.托马斯库恩认为,“对精确度的追求成为成熟学科成员的眼光重要的价值取向”[1].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研究偏重于过程中的阶段、环节的研究,如“主体的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检验阶段”[2]等.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即我们必须认清受教育主体何时实现内化、外化,以何种方式内化和外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价值.本文中关节点的提出正是在回答这些问题上做出的尝试.借助于关节点的界定,我们可以初步对上述问题作出初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