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27 浏览:9620

[摘 要]以和谐理论视角审视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扭转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缺乏实效等不足的一个有益探索,也是构建和谐大学、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和谐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人的和谐发展、教育创新、以和谐的环境育人等原则.

[关 键 词 ]和谐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19-02

大学阶段是年轻学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近年来,全社会都在加强文明创建工作,并由此开始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系列活动.以和谐理念的视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营造和谐美好的育人环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理论

和谐理念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和谐理论就有所体现,如“和者,天之正也”,“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理论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方面的理论,它已经渗透到具体的每个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领域.和谐理论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新理念,和谐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勾画出的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图景,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来改造和建设世界的目标”.也有学者把马克思的和谐理论称之为“人道马克思主义”、“人本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人本质“复归”和两大矛盾“真正的解决”思想.

二、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错位与失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缺失

回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路之上,曲曲折折,艰难前行中质疑之声时有回荡,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方式方法的创造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机制的创新性以及教育的成效等方面,常常面临难于突破的困境而为世人所诟病.比如,有人认为,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表现为“乏力,失重,底气不足,与生活实际脱节”,“停留在抽象概念的自我解析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维护”,而缺乏实效.有人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教育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其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求”.用这样的一个眼光来看待多年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上同行们多年的辛勤工作和努力的成果,而是为了更好地检查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手段以及方法上的不足,甚至失误,以便裨补和修正.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

多年来,我们许多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的工作经常难以突破,有时是观念上的,有时是方式方法上的,有时是内容上的.甚至,我们常常感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困境,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应该讲,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内容上偏重理想状态的价值观念的输入,缺乏与社会实际接轨的教育;偏重于形而上的理念的教育,缺乏将大学生定位为合格社会公民的观念教育.手段上过于强调影响受教育对象外部规则的使用,重视数据量化在评价机制中的作用,缺乏以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为准则的多样化、灵活多变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在观念接受上强调外力的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则把“管理”置于首位,强调督促学生成长的外部法则的完善和实施,忽视或者轻视了“引导”、“示范”和“参与”等以人为本观念的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相适应

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关系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近年来,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的大学生由于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而引起巨大的和思想困惑、人际关系紧张引发的尴尬处境、就业压力加剧带来的思想负担、大量贫困农村学生自身携带的自卑感等由此引发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日趋增多.从一定层面上看,人们只有处在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才能从主观上积极地接受教育.心理素质是可以不断培养和提高的,心理问题需进行耐心的心理疏通和心理引导来加以解决.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收效不大.

三、和谐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和谐”首先要以人为本,激发人的积极性,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复杂矛盾,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和谐”理念就是基于此的精神指向和追求.以它来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出现全新的景观.可以说,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尽管我们也强调关心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但从来没有提高到像今天这样的原则高度.将和谐理念引入指导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寻找到一条有别于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打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视界.


但是,以和谐理念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两个方面形成认识,那就是:首先,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培养任重道远.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将和谐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并有可能落到实处.

四、和谐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新原则

用和谐理念的视角审视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效果不佳的现状,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的和谐发展原则

衡量个体是否实现了和谐发展,达到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主要是看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的信念、能力、心理等这些构成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要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调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素质,激发个体素质的充分、均衡、全面地发展,并为以后的发展积聚潜力,使他们达到个体内部的和谐发展.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个体与整体间的和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群体的正面示范作用、群体对个体的积极影响作用不能被忽视,同时,也要让教育对象深切体会到自己对于群体的作用.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和合”理想要得到大力培养和鼓励.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这种精神也是迫切需要的. (二)坚持教育创新的原则

在教育观念上,要始终确立一种思想,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精神的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每一个大学生的智力、体力、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充分、自由和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地以某些方面的发展指标衡量教育效果.在内容上,要始终紧扣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公民基本道德建设这些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把关乎国情、世情的最新思想成果和理论成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在形式与手段上,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理论熏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传统传媒与高科技时代新颖传媒技术相结合,主动拓宽传播方式方法的领域和手段,赋予多年来始终难脱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以新鲜的形式和活泼灵动的个性.

(三)坚持以和谐的环境育人原则

和谐美好的环境在塑造人格、培养性情方面是极为重要的.和谐的育人环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校园美好景观环境,它与大学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和谐.二是在校园中倡导和营造公平、公开和诚信的风气,它与大学育人目标的价值指向相和谐.三是大学校园周边的安定、安静的办学环境,它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多年来,在环境影响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反作用力主要源于此三个方面.特别是在今天的人才市场化、教育市场化的条件下,环境美好、社会纯净以及教育公平、竞争公平、发展公平、就业公平、校务公开、办学透明的实现,将直接造就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育人环境.否则,校园和谐、社会和谐必将受到伤害,思想政治教育将不可避免地落入检测、大、空的境地,显得苍白无力.

用和谐理念审视和指导今天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价值的深切体悟,适应了当今中国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实是摆脱大学思想政教育尴尬的新探索,体现了明显的时代感及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程恩富,顾海良.海派经济学第十七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 卢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2011,(3).

[5] 高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论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8).

[责任编辑:雷 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