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回避两岸政治对话的原因与建议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07 浏览:10074

2012年1月14日以来,国民党马英九击败了民进党的蔡英文得以连任,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局面得以延续.一年多来,两岸关系取得一些重大进展,海协、海基共达成多项协议,包括在2012年签署的《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货物贸易、怎么写作贸易协议的谈判进展得也较顺利.第3阶段ECFA早收清单自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将使两岸的经贸交流进一步深化.两岸人员、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都在进一步稳定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总体来看,两岸关系的发展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经受住了岛内2012“大选”的考验,“九二共识”得到了大部分台湾各界同胞的认同,保持了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受制于种种因素,马英九当局在两岸政治对话、商谈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及协商达成和平协议等政治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态度,最为明显的是,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提出两岸进行政治对话议题,次日马英九迅速回应:和平协议并非两岸最优先事务.两岸关系正式进入了“深水区”,两岸关系的政治议题是双方迟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但马英九在胜选连任后却一直回避.

一、马英九回避两岸政治对话的岛内因素

1、施政效果不佳,民调支持率直线下降.马英九自2008年起的第一个任期内,依靠着与大陆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全面的交流,虽遭遇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但其政绩总体上还说得过去.2012年连任后,执政地位得到巩固,马英九准备实施他的一系列政策,但因对国际、岛内经济形势研判不准,与民众实际要求不贴切,加上与媒体、行政机构、“立法院党团”等都沟通不足,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油电双涨”、“开放美牛进口”、“证所税”、“取消军公教人员的退休金”等,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导致马英九的民调支持率、行政团队的施政满意度一跌再跌,至目前已不足20%.泛绿媒体的炒作与民进党的操弄,使得马英九多次强调的“经济复苏、失业率下降、人民生活改善”在台湾民众中却无感.岛内施政不顺,马英九只得把主要精力放在岛内事务、经济议题上,对大陆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的提议,既无心、也无力回应.

2、受民进党掣肘,马英九无所作为.2008年马英九以17个百分点、210万张选票的巨大优势击败民进党,且在民意机构中占3/4以上的压倒优势及地方县市也绝大部分控制在蓝营手中几乎实现“完全执政”.2012年马英九胜选连任,但优势弱化到仅6个百分点、不足80万张选票,民进党在民意代表选举中也从27席大幅增长到40席.在蓝绿对比占据巨大优势的第一个任期内,马英九在两岸政治关系上尚且无所作为,常常向民进党、媒体解释其大陆政策体现所谓的“台湾主体化”、“对等”、“尊严”,唯恐被扣上“倾中卖台”帽子.马英九2011年10月底提出在胜选后第二任期内计划与大陆方面签署和平协议,结果被民进党大肆攻击,炒作成马英九要和大陆方面签署统一协议,出卖台湾,由此岛内舆论哗然,马英九的支持率连续下跌,直接影响选情.马英九不得不声明,对与大陆方面进行和平协议谈判增加了“民意高度支持,台湾确实需要,立法机构监督”等限制条件,最后要岛内民众“公投”,如此严苛的附加条件几乎封死了台湾与大陆方面商谈和平协议的可能.胜选后的马英九也一直回避与大陆开展政治关系议题的协商,同时,民进党屡屡主动发动攻击,攻击“一国两区”,质疑台湾方面与大陆签署投保协议有否损害台湾“主权”、鼓吹陆资进入高雄港将危及台湾安全、提出罢免陈冲“内阁”案及罢免马英九案.马英九不仅没有推动两岸政治对话,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局面,反而自我设限,民进党每每主动攻击,马英九国民党不断解释,陷入被动挨打,对“一个中国”的态度不敢公开、明确,把两岸政治对话接触和签署和平协议列为“不是最优先”的议题,认为“许多台湾民众也不希望两岸交流走得太快”,“先经后政”成了“只经不政”.顾及民进党的掣肘和反对,是马英九当局在两岸政治关系中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因素.


3、蓝营内部的矛盾.从蓝营内部来看,以连战为代表的一批国民党人要求马英九审时度势,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2013年2月25日,总书记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连战提出了“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互利融合、振兴中华”16字原则.连战在回答媒体询问是否提及两岸应该进行政治对话时表示:这方面的议题我们必须予以适当的重视,希望民间先行、智库为先,着手寻找“一个中国的一中之结所在,做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回应了俞正声在对台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通过学界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开展对话”的讲话.但由此引发岛内猜想,连战此次访问大陆的表态是否得到马英九的首肯,是否代马英九向大陆传话?次日,国民党发言人殷玮表示:马英九国民党对两岸关系的立场向来是一致的,就是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总统府发言人”李佳霏也表示:马英九对连战此行访问大陆,并未托付任何特定任务,包括连战所提出的“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互利融合,振兴中华”等16字.面对马英九当局一系列的切割、否认与澄清,连战办公室主任丁远超表示:连战北京行尚未结束,就遭“总统府”切割,一次具有“国家领导人”高度的一次访问被定调为“民间交流”感到可惜.

马英九行政团队、国民党部的发言人表态和否认,可以表明:首先马英九担心连战的此次北京行发言被认为是经马授权或首肯,对两岸政治关系有新的动向,而事先未通报美国,引起美国的疑虑;其次担心引起民进党的攻击,直接影响2014年国民党“七合一”的选情;再则担心连战关于两岸关系在政治对话上有所进展而成为主导者,两岸关系在政治对话上即使有所进展,也应由马英九自己来主导.马英九在执政的第二任期内,并不希望自己“跛脚”,2013年7月还要竞选连任党主席,全面主导党政事务.面对现在岛内经济民生难题、党内党外诸多麻烦,两岸关系议题,特别是政治对话、讨论和平协议、军事互信机制、终止敌对状态等高度政治性议题,并不是马英九的优先选项,至少是在2014年“七合一选举”前,马英九不想也无心、无力去面对和解决的议题,所以,无论外界包括岛内学者、党内意见提出要和大陆进行政治对话,马英九一定会想办法抵制或不予配合.即使“七合一”胜选后,马英九是否会在两岸关系特别是政治关系上有所作为,那也要由他自己主导,容不得包括连战在内的国民党大佬来分享本属于马英九的地位与影响. 二、马英九回避两岸政治对话的美国因素

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战略考量就是双方“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才最大限度地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2001年美国自陷入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以来,对东亚、太平洋的事务介入较少,中国大陆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综合国力迅速得到实质性增长,GDP从2002年的全球第6位到2010年上升为第2位,超过了日本.在美国看来,东亚、太平洋地区由于中国大陆的崛起,出现了不利于美国的“不平衡”.所以奥巴马上台以来,提出了“重返亚太”或“再平衡”战略,其核心就是遏制围堵中国,而在这个“再平衡”战略中,日本是重要的一环,台湾也是重要的“棋子”.因为美国的再平衡政策,要调整美国的战略资源分配,以维系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以亚太的安全和平为名,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这个全球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地区的影响、地位.美国针对中国大陆的政策是,既要把中国大陆纳入全球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前一阶段美国鼓吹的G2体制,凡事中国与美国先商量,然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决定如何办),又需要限制中国大陆的影响力.前者是将中国大陆纳入多边体制,后者是加强与中国周边地区的双边合作关系.台湾在美国的整体战略中始终是牵制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棋子,既要维持台海和平,又绝不允许两岸政治合作.台湾的执政者符合此要求者,美国就予以支持、扶持,否则就让其.如民进党的在2006~2008年频踩“红线”,要“终统”、“制宪”,被美国视为“麻烦制造者”,最后被抛弃.马英九自2008年5月上任以来,美国公开表态乐见两岸的政局缓和、台海局势稳定,私下却多次派员到台湾“敲打”马英九,密切关注两岸关系的进展,防止两岸关系发展太快、太紧密,特别是不允许两岸政治关系上朝合作、甚至统一的方向演变.

马英九恰恰是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台湾地区领导人.他奉行的两岸关系“不统、不独、不武”,正好体现了美国的利益需求.马英九在美国求学的经历、全盘接受美式的价值观,美国国务院、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国防部等部门与他的沟通十分顺畅,2005年马英九就任国民党主席的首次访美,就给美方留下良好印象,而马本人也将他的“两岸关系的终极目标是统一”改为“不统、不独、不武”,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美国在台湾的国民党内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写作技巧人.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马英九时刻注意维护美国的利益,尤其是对美采购武器一项,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就达183亿美元,超过了民进党执政8年的对美军购.对于美国担心的两岸关系发展的太快,脱离美国的控制的问题,马英九也不断派员到华府去通报解释.台美关系确实如马英九所说是60年以来最好的.马英九的对外关系顺序是“亲美、友日、和中”,可以看出台美关系优先于两岸关系.同时,美国对于马英九的亲美政策是认可并予以实际支持的,在马英九第一个任期内,美国政府高官、国会议员及智库成员频频访台,双方互动密切,在马英九2011年与蔡英文竞选的关键时刻,美国方面释放出“给予台湾免签证待遇”这样一个明显的利好信息,对马英九胜选助了一臂之力.在美国看来,既能维护良好的美台关系,又能维持美国的实际利益,包括对台军售,又能把两岸关系纳入可控范围内,使美国的两岸关系政策可顺利实施,认真听从美国指挥棒,这样子省心省力的马英九政权,何乐而不为?2012选前,马英九曾提出要在胜选后即第二个任期内推动和大陆的政治议题协商,却在民进党的反对下,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的强力反对下,态度急剧转变,改为第二任期内绝不推动两岸和平协议协商和谈判,对大陆方面提出的两岸商谈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等,马英九也多次公开表明时机不成熟.对南海及黄岩岛、东海及钓鱼岛主权的争议,两岸各界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两岸共同联手保卫主权,马英九也同样多次指示台海巡、防务部门及涉外部门公开表态,拒绝与大陆联手保卫中国的领海主权,这与他当年的“保钓先锋”的角色十分不符.2013年1月17日由于台海巡部门在钓鱼岛海域护渔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发生对峙,互射水炮,日本向美国方面提,美国立即派人警告台湾当局.此后,台湾当局再也未公开与日本在钓鱼岛海域发生冲突,更不允许相关部门和大陆联合采取行动.显然,美国不希望两岸联手保卫东海和南海的主权,马英九的态度正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国方面对马英九的亲美表现予以肯定.为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大会,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支持台湾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年会——世界卫生大会的观察员,自2009年起台湾每年参加WHO年会,这成为马英九向外夸耀的政绩之一.获美国“免签证”更让马英九备感自豪,不少台湾民众也感到满意.2013年3月14日,美国参众两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同时提出议案,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加入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ICAO),参加将于2013年9月召开的国际民航组织大会,并要求,除了国际民航组织大会,美国应在其他国际活动中积极敦促会员国支持台湾加入,如台湾计划参加的国际气象组织,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日本安倍政府在与中国大陆进行钓鱼岛主权争议中采取强硬对抗,但提出和台湾进行关于台湾渔民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捕渔的“日台渔权谈判”,此举除了想分化两岸联手保钓外,背后也有美国的压力.

马英九连任后的人事布局更突出了台湾当局与美国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性,派有“马英九分身”之称的金溥聪任“驻美代表”,将原“驻美代表”袁健生调任回台任“国安会秘书长”,将金溥聪的弟子王郁琦任命为“陆委会主委”,台湾的两岸关系和对美关系,孰轻孰重一目了然.由于金溥聪曾在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工作过,与美国会、政府、智库都十分熟络,由金充当台湾与美国的传话人,这就可以理解为何马英九执意要进口“美牛”、坚决不同意“两岸联手保钓”、“两岸共同维护南海主权”.而且,从2012年1月14日胜选当晚,马英九就提出要加入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企图以此取悦美国.

三、推动两岸开展政治对话的建议

1、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牢牢把握主动权.从此次台湾关于连战访问大陆与大陆领导人见面后引发的马英九团队的一系列争议中可以看出,对进一步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特别是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国民党内有以连战为代表的一批人认同“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是未来无可避免的课题”,马英九对此感到压力,其基本原因是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在大陆,而不是在台湾.在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坚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也要开展各项有关政治对话的准备工作.整体来说,对台政策的重点要比上一个五年更加从经济合作向政治对话倾斜,要牢牢把握主动权.

2、从“先经后政”转向“以经促政”.同上一点相呼应,我们的“先经后政’’到目前阶段应转向“以经促政”,在商谈两岸经济合作交流,ECFA后续协议的落实过程中,配合两岸的政治对话,在两岸经贸、金融合作,特别是陆资到台方面,要取得相应的对等待遇,同时应要求台湾当局保障大陆游客的权益.对台采购特别是大额采购,可以根据两岸关系的进程来实施.

3、联合岛内蓝营人士推动两岸政治对话.2013年2月24日连战所率领的庞大的访问团成员的构成中,既有国民党元老,也有亲民党、新党领导人,还有宗教界人士、民意代表、大企业财团负责人、退役将领、学者、智库成员,也包括连胜文这样的中生代成员,这些蓝营人士都是我们联合交流、共同推动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重要力量.在今后的两岸互动中,要加强推动两岸政治对话的力度,营造两岸政治对话的气氛,累积政治对话的互信,从民间到学界、智库、政党形成一个合力.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