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政治观对杜甫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1 浏览:8316

【摘 要 】通过对杜甫具体诗歌创作的调查,可以发现,他对于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观,是切实加以继承的,并在“无为”思想、均平尚俭思想、反战思想等三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

【关 键 词 】杜甫;老子;道家思想;政治观;影响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进〈雕赋〉表》中自言其家世曰:“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1](P2172),并常常自称“儒生”、“老儒”甚至“腐儒”,可见,儒家思想在杜甫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以致于清人刘熙载称“少陵一生只在儒家界内”(《艺概诗概》);然而,在思想文化极度开放自由的唐代社会,仅仅固守一家思想者是不多的,正如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所云:“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2](P207-208)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杜甫亦不例外,他也曾在诗中不只一次地述说,“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甚至曾发出过“壮士耻为儒”(《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的慨叹,足见他并没有在思想上“独尊儒术”;唐王朝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和道家思想亦得以广泛流传,杜甫也曾对道家创始人老子表达景仰之情,―――“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谷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而通过对杜甫具体诗歌创作实践的调查,可以发现,他对于老子的思想,尤其是其政治观,也是多有继承的.

一、“无为”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中,从论述宇宙的本体―――“道”的基本点出发,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的逻辑顺序,由崇尚自然之“道”,论及人世之政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倡“不言之教,无为之益”(《老子四十三章》),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七十五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老子五十七章》),认为统治者如能削减个人私欲,清净无为,则可“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五十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三章》),并把这种“无为”的政治思想形象地表述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即借言烹调小鱼不可过多翻搅,比喻治理大国不可律令过多、过严,以免惊扰百姓,妨害其安居乐业.

杜甫继承了老子“无为”的政治观,在其诗中明确地提出“吾闻聪明主,治国用轻刑”(《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称“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述古二首》其二),从对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以严律重刑治国的感慨中,体现出对于老子以轻刑治国的道家“无为”政治观的认同;并在其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对于统治者律出多门以巧取豪夺、鱼肉百姓的黑暗现实,无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如“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窄”(《驱竖子摘苍耳》),“一物官尽取”(《枯棕》),甚至把如此之苛政所造成的“哀哀寡妇诛求尽,痛哭秋原何处村”(《白帝》),“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遣遇》)的百姓悲惨遭际的真实画面也再现于诗中,富于现实精神,堪为诗史.在他送友人赴任之际,亦不忘恳切叮嘱,“庶官务割播,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并大声疾呼“烈士恶多门”(《三韵三篇》其三),“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这固然源于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民本思想,但也在诗句中充分地体现出了老子反对严律苛政、以“无为”之道治理国家的道家政治观.

二、均平尚俭思想

老子从对“天道”本体论特性的论述出发,也强调了以均平治国的政治理念,即“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指出“天之道”的自然法则减损有余而补充不足者,无有些须偏向,而世俗间的“人之道”却有着贫富不均甚至劫贫济富的剥削制度存在,正反对比得出结论,治国之道当“不患寡,而患不均”(同上);进而指出“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老子五十三章》),及“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等统治者豪奢行为的祸患,强调“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等俭故能广”(《老子六十七章》),倡导以俭德作为解决贫富不均和治国的法宝.

杜甫作为“人民性”(萧涤非《杜甫研究》)的诗人,也从其忧心百姓疾苦的根本思想出发,继承了老子的均平思想,指出“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写怀二首》其一),并在诗中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贫富不均的现象,如其于天宝十四载(755)所作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则深刻地揭露了天宝后期玄宗君臣的腐化堕落,指出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不知节俭,才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短短十个字,便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普遍现象和诗人对此的批判浓缩其中,真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而像诗人“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这样的家庭,犹不免于幼子饿死的境遇,更何况是那些贫民百姓了.而在诗人后半生的漂泊流离岁月中,他仍不断对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加以揭露,并对搜剥百姓,不行廉政的污吏给予无情的讽刺和批判.如《驱竖子摘苍耳》一诗,“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窄”.指出正视当权者的诛求盘剥,才使百姓连粗糠都不够吃,以致造成了“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的残酷现实;直到晚年,还在诗中批判、痛悯苍生,“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岁晏行》)

同时,杜甫也在诗中提出倡俭德、行廉政以治国安邦之策,以解决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提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娱同”(《往在》),“天王日俭德,俊始盈庭”(《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并且在以下两首诗中集中地论述以俭德治国的好处和必要性: 《有感五首》其三: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提封》: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入,草窃犬羊侵.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二诗分别指出,与其恃险守土,取金汤之固,“何如俭德临?”只不过实行俭德,国家可治,盗贼也自会归于王化;而在友人路使君上任时,诗人亦不忘直言相嘱:“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诗句言辞恳切,可谓情真意笃,为民为公,真是“告诫友朋,若训子弟”(《杜诗胥钞》).从这些诗句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杜甫对于老子均平尚俭的治国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三、反战思想

在老子的政治主张中,是反对武力和战争的,他认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三十章》),并且在第三十一章全篇阐述了其反战思想: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形象地通过用兵与凶事皆尚右的一致性,指出了战争是不祥的,有道之人治国不会诉诸武力,只是不得已才用,且得胜后更不必喜形于色,靠武力征服天下很难长久;由此出发,老子也反对大国恃强凌弱,“大邦不过欲兼蓄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老子六十一章》),这也是其“无为”的治国谋略在政治外交方面的体现.

而上忧社稷、下悯黎民的大诗人杜甫,也是继承了老子的反战思想,一贯反对穷兵黩武的,他在诗中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其六),尤其对唐玄宗好大喜功,不顾百姓疾苦,一味开边的政策,是极力反对的;早在天宝十载(751)所作的《兵车行》中,即对唐王朝恃强凌弱,向南诏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予以了谴责,当时因无人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抓兵,连枷送往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给百姓带来极重的苦难和负担,其诗云“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兵车行》)敢于抒发与统治者不同的政见,并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帝王,还有“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九首》其一)“今人尚开边”(《遣兴三首》其一),“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后出塞五首》其三)等,也都充分得体现出了诗人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反战思想.加之后半生所经历的战乱不息、漂泊四方的生活感受,杜甫更在诗中企盼休兵惜战,如“安得务农息战斗?”(《昼梦》)“销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歌》)等,据《援神契》云:“德至鸟兽,则凤凰翔”,又《春秋繁露》云:“恩及虫鱼,则麒麟至”[3](P464),感慨祥禽瑞兽不见,痛恶战争不息,可见其反战思想的坚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有着“子美集开诗世界”[,4] (P99)(王禹《日长简仲咸》)之称的大诗人杜甫,对于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是切实加以继承的,并在其诗歌思想内容的“无为”思想、均平尚俭思想、反战思想等三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老子政治观对他的思想影响,也是不能够被抹煞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