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街头政治为何青年人居多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43 浏览:14213

近年来,境外一些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连续发生民众街头集会表示不满甚至.这些街头活动中青年人往往是参与主体.他们精力充沛、情绪高昂、行动敏捷、反应机警,在街头政治中表现得特别显眼.在历次的街头民众集会或街头政治活动中大体都表现出上述特征,这就不免会使人考究其中的缘故.其实,青年人在其他社会活动中基本上都带有符合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育发展的表现特点,只不过他们在这些日常活动中大多以个体性行为而不是以集群性行为表现出来,加上人们对这些日常社会活动不大关注,所以青年人话题不常为成人世界所瞩目.而青年人无论由零星参与而汇聚成偶结群体,还是一开始就组成活动群体愤然介入街头政治活动,都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从而使问题凸显出来,成为人们关心的议题之一.

好奇心与好胜心驱使

青年人喜欢参与街头政治活动固然与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也与他们接受教育状况、社会角色扮演以及社会关系联结等诸多因素相关,还与一定社会的文化心理积淀、政治文化(或以前更多称为民族性格)状况、社会当时的整体心理气氛等复杂因素紧紧相连.

青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育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状况,使得他们大体都会表现出“血气方刚”的基本行为特征.他们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有消耗体能和精力的内在需求.他们对未曾接触过而呈公众性的事物之感受性很强,特别是青年人的一些“内在动机”要比成年人表现得更为强烈.国外早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人们进行学习都有一些“内在”的动机,这些“内在动机是不受任何外部奖励影响的、自发的活动”,这些动机主要有“好奇心”、“力求胜任的驱力”(我们可简称为“好胜心”),以及“互惠性”,即“指人类对他人做出回应,并且与他人共同活动以达到某个目标的深层需要”.青年人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积极关注和参与那些仿佛使人怦然心动的公共事务或社会活动,尤其当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受到同伴乃至社会公众的赞扬.哪怕是少许的默认,都会使他们激动不已.他们调动情绪的能量很大,容易亢奋并相互感染.他们的“好胜心”也驱使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尤其在碰到各种阻力乃至弹压时,他们会激起强烈的好胜,从而采取公开或隐秘的反向行动.再加上内在动机“互惠性”的作用,青年人面对一些社会人士对他们行动的赞许,更会产生一种回报心理,从而参加后续活动的积极性更为高涨.

理想观、现实观和意识观难以统一

青年人正在接受教育的状况也会使他们的行为与其他社会成员(尽管他们以前也接受过教育)有一定差异.这是因为教育总是内在地具有培育学生富于批判、反思、超越、确立理想情怀等基本品质的内部律令.青年人时常会满怀地审视社会现实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状况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轻而易举地发现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方面,或者经常思考教育内容中领先社会现实或具有超越性的要求.尤其是当教育要求中包含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基调时,它们增加着青年学生行为迁移的社会范围.

这种状况即便在发达国家也不鲜见.如美国有政治学者多年前就指出,政治思想有三种表现形态,即理想观、现实观和意识观.理想观用一整套“很抽象”的概念表明了应有的、完美的东西,如“强调平等和自由的基本原则”.现实观则用一套语言系统来描绘政治的现实,但它描述了“一个几乎与理想观截然相反的世界”,它常常在如下的范围内表现为理想观的对立面:“以不平等取代平等,以强权取代自由,以权势取代”.意识观在于寻求两种对立主张的和谐,因为理想观主张改变政治制度,而现实观主张接受政治制度.因此意识观的使命是“试图跨越原本是不可跨越的裂缝”,它在为理想的全面实现而辩护的同时,也注意到现实.它“是保持统治的语言,是维持现状的语言”.对此,这位政治学者也坦承,在美国学校的教育要求方面,存在着三种政治思想表现形式之间如何统一的困难.因为如果要求学生更多地从理想观出发,那么他们会更大胆地行使权,更多地批评政府,于是就有可能削弱政府稳定性的基础.


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对青年人进行“理想观”教育是必要的,但必须关心由此带来的青年人从理想观出发而形成对社会现实具有批判性和抗逆性的问题.参与街头政治活动的青年人中究竟有多大比例是青年学生,我们一时无法得知.但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对他们所具有的批判性及理想主义情怀,或多或少成为他们参与街头政治活动的内驱力之一.

没有稳定的职业,社会关系简单

青年人没有比较稳定的社会职业角色担当,或许也跟他们行为的机动性有关.青年人不少正在就读,或者从事着一些临时性工作,甚至处于失业状态.这种没有明确的社会职业角色承担的状况,一方面使得他们缺少相应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自我意识,其间也缺少相应的角色规范约束,基本上属于“无拘无束”的状态.另一方面,这种行为机动性又赋予他们有一种行使“自由”的使命,他们的理想主义情怀驱使他们想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担当又以维护一般“正义”、“公正”等为内容的自我期待立场表现出来,从而使青年人乐于扮演仿佛足球场上自由中卫的角色那样去“冲冲杀杀”,同时扮演多种角色.

从青年人的社会关系角度看,也有一定的机缘使得他们成为街头活动的主体.一般来说,大多数青年人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如单身独立、没有婚嫁,他们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牵挂,基本上属于“无担一身轻”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的社会境遇不佳,现实遭遇悲愤,发展前景暗淡,加上整个社会情绪愤愤不安,青年人的情绪被压抑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参与街头集会和街头政治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当然,青年人投入街头政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也许还跟一个国家中国民的政治表达方式和习惯有一定联系,与国民习性有关,与社会管理方式相关,与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有关,等等.一句话,人们应该关注青年人参与街头政治活动的心理、文化等原因,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在青年人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乃至青年群体中寻找街头政治问题发生的终极原因.表现在青年人身上的原因毕竟是浅表性动因,真正引发青年人参与街头政治的深层动因则潜藏在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或制度的深处.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责编/杜凤娇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