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政治2016年第20期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17 浏览:18942

吃饭从来不是一件小事,“民以食为天”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自然法则.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吃饭更是具有了一种“果腹”之外的内涵,这种内涵如此丰富,以至于如今的人类学中专门有个学科门类叫饮食人类学――通过研究人类的饮食现象来窥探其背后深藏的文化意义.

起源于宋代的“饭局”一词,集中浓缩了中国特色饮食文化的复杂性.“局”本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不愧为古人的一大发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证明,许多情境下,饭局犹如“圈套”.

在饭局里,吃饭的初衷――填饱肚子的涵义渐渐隐去,对于食客来说,饭局里别有乾坤,重不在“饭”而在“局”.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很早就把吃饭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其最代表性的言论当数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不好领会.不过,反过来看,中国古代历史上,好几位善于“烹”的人后来都成了善于治理大国者.

学者易中天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西汉的陈平少年时代在家乡当过“宰”.所谓“宰”,就是在酬祭社神的庆典中主持分配“胙肉”――祭祀用的牲肉的人.这些肉当然不会被神们吃掉,所以庆典结束后,要分给大家吃,以便分享神的赐福.

这项工作相当有难度.倘若分配不均,便会引起纠纷,把好事办成坏事.然而陈平虽然年少,却干得十分出色,“分肉食甚均”.于是父老乡亲们便一齐赞道:陈平这小伙子可真会当咱们社祭的“宰”啊.陈平也毫不谦虚,说:要是让我当天下之“宰”,那么咱们的国家也就和这块肉一样啦!所谓“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后来,陈平果然“宰天下”.成为西汉的开国元勋和一代贤相.连司马迁也认为,这不能不追溯到他少年时,在砧板上切肉时所立下的志向和所表现的才干.

易中天又举例,商王朝的开国贤相伊尹,甚至也很可能就是厨子,墨子就说伊尹曾“亲为庖人”.虽然根据史书记载,伊尹这个人的身世来历不太清楚,但总之,成汤觉得他做的菜的确“味道好极了”,伊尹也就趁机“说汤以至味”.大概是说天下还有比鱼肉更美的滋味,那就是平定天下治理国家,同时又说了些诸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之类由此及彼的道理.于是成汤大为赏识,提拔他当了右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伊尹以割烹要汤”“负鼎俎以滋味说汤”.

此外,在古代的政治实践中,统治者确实早将吃饭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巧妙运用了.

例如,“周礼”中的“乡饮酒礼”,就是一种酒宴形式的“政治协商会议”,或者说“元老会议”.依此礼,国君、卿大夫、地方官等,应定期邀请所谓“贤者”“能者”“乡老”“乡大夫”等社会贤达举行酒会,并在觥筹交错中,就一些大事进行咨询.

杀气腾腾的餐桌政治

一种极端的状态下,饭局的觥筹交错之间或杀气腾腾,或刀光剑影,甚至一“局”未了'江山易主.

春秋时吴国公子光欲杀王僚自立,谋臣伍子胥将刺客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趁吴内部空虚,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于鱼腹之中.吴王僚酷爱吃鱼,正当他准备一尝美味之时,专诸撕开鱼腹,取出,当场刺杀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若论饭局杀气指数,此饭局堪称第一.

战国齐景公时,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人挟功恃勇,不仅简慢公卿,而且内结党羽,逐渐成为齐国安定的隐患.在一次齐鲁结好的宴会上,丞相晏婴奏请将两只金桃赏赐给臣下功深劳重的人,以表彰其贤能.齐景公让诸臣自我荐功,由晏子评功赐桃.

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荐,晏婴即刻将两桃分别赐给了这两人.田开疆以开疆拓边有功而自荐.晏子评定田开疆功劳为最大,但桃已赐完,说只能等到来年桃熟,再行奖赏.田开疆自以为这是一种耻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挥剑.古冶子和公孙捷相继因功小食桃而感到耻辱也身亡.是为“二桃杀三士”.

接下来的两次饭局虽然在杀气上要逊于上述二者,可在历史上的名声却更大,这便是人人耳熟能详的“鸿门宴”和“杯酒释兵权”.

这几次政治饭局似乎证明,谁在饭局上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可以掌控天下――只有项羽主动放弃了在饭局中的进攻权,他也丢失了天下.

后来的历史继续着这样的饭局政治.“火烧庆功楼”的故事是说,朱元璋做皇帝后,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和干柴.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待朱元璋下得楼来,庆功楼火起,顷刻间笼罩在滚滚烈焰中.可怜除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得以幸免之外,赴宴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这个故事演绎和虚构的色彩太浓,但是另一则历史记载表明朱元璋的确深谙饭局政治之妙.在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侦探下,朱元璋对大臣们的饭局了如指掌.明初大学士宋濂有一次在家宴客,朱元璋立即知道客人是哪些人,吃什么菜,喝什么酒,甚至还有一张宾客坐席图.

类似的故事一直流传到清末.老舍的《茶馆》就有这样的场景.戊戌变法失败的那年秋天,老北京裕泰茶馆里生意兴隆,掌柜王利发子承父业,迎送着熙来攘往的各色茶客.店堂里各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人们对不久前失败的维新变法已经很淡漠了,不过还是有北衙门办案的宋恩子与吴祥子潜伏在角落里,窥听人们的言谈.

机关饭局

一篇《机关饭局》的署名文章记述了一位局长的饭局经历.这位局长说:“饭局看似吃吃喝喝,其,实不然,这里的学问太大了.”

每当需要“求别人”时,这位局长总是千方百计设饭局解决问题.“我发现,一到酒桌上,把酒喝到兴头上,很多规章呀、制度呀、规定呀都是可以变通的.有道是规章是人定的,人也可以改了它.”

有一次,某权力单位由于一件事卡了这位局长所在单位的脖子.于是他请那家实权单位的领导赴饭局.“一上酒桌,我发现气氛有点冷,于是主动向人家敬酒.可是人家不喝.如果这酒劝不下去,这场宴席就算失败了.正当我着急之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你要是一口把酒杯中的白酒全喝下去,一切事情就好办了.”

“我心想,原来事情就这么简单,你早说不就行了!于是,我一口气喝掉了那杯高度白酒.这杯白酒足足有四两,喝完了,我腹中如翻江倒海一般,但由于我久经酒场,硬是挺住了.对方一看我真的喝掉了那杯白酒,连说,爽、爽、爽,够意思、够意思.紧接着,我又陪了他们喝了不少酒,最后大家都喝得摇摇晃晃,皆大欢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位局长总结:如果能很好地控制和把握饭局,那么你的事业就成功一大半了.

2006年,零点调查公布的《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总结了中国人的社交趋向,其中,“饭局社交”仍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高出了33个百分点.

(摘自《武汉晚报》)